求职简历模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被误解最深的白骨如山忘姓氏,到底讲了 [复制链接]

1#

这几年红楼梦解说越来越多,各种离奇的解说方向层出不穷,而在这其中被应用次数最多的一句话大概就是“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了,引用这句话的人往往会说红楼梦80回后会步入乱世,死伤无数。但是事实上我们需要了解一点,那就是无论任何诗句都不应该脱离文本语境去单独拿出来看。所以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聊一聊这首诗,看一看这首诗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隐喻和故事吧。

在正式讲这首诗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这首诗出现的背景和场合,否则后面对这首诗的理解都会大打折扣。首先我们要看到第八回中,贾宝玉去看望了因热*生病的薛宝钗,宝钗就说天天听人家说你这块玉怎么怎么神奇,我就从来没有机会仔细看一下。宝玉就把通灵宝玉摘下来给宝钗看了,也算是托了宝钗的福,读者也是第一次看到了这块神秘的通灵宝玉的细节,包括大小如何,颜色如何,质地如何等等,甚至是看到了上面刻的字。

这块玉的正面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背面则是“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然后宝钗的丫头莺儿就搭话,说这玉上的字和我们姑娘金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这才知道,原来宝姐姐的金锁上也是有字的,因此宝玉就提出要公平,宝玉也要看看宝钗的项圈,之后宝姐姐推辞了一番,最后还是把金锁拿出来了。而这就是红楼梦当中“金玉良姻”的两个信物,通灵宝玉和金锁纷纷闪亮登场了。抛开木石前盟来说,“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确是一对,完全没毛病。而关于“白骨如山忘姓氏”的《嘲顽石幻相》一诗,就出现在宝钗和宝玉互看通灵玉和金锁的过程中。

嘲顽石幻相

作者:曹雪芹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这首诗看来其实也很好解,开篇就写女娲炼石补天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荒唐事,因为本质来说这只是个神话而已,但是比神话更加荒唐的是那个天塌地陷的人间。“失去幽灵真境界,唤来亲就臭皮囊”则是在嘲笑青埂峰下那块颇通灵性又没什么实际用处的大石头,既已通灵却又抛却这一切,化作一块玉石只为到那转瞬即逝的红楼梦世中。

这首诗开篇就写啊,女娲炼制这个故事本身很荒唐,因为它只是一个神话,但是比神话更加荒唐的这是天塌地陷的人世间这两句啊是在嘲笑青埂峰下那块没啥实际用处的大石头。红楼梦其实是一本很有佛性的书的,不仅是因为一僧一道在书中的作用,也是因为从始至终缓慢的氤氲着的气氛。不仅如此这首诗也讲了很多,比如“真境界”指的就是真如境界,也就是没有被世俗的声色迷惑而失去自我的本性,而臭皮囊则是佛教对于人类躯体的称呼,他们认为人的躯体有很多污秽之物,令人厌弃,前面四句话都是在讽刺石头贪恋人间繁华,而且内容和后来一僧一道用通灵玉帮宝玉除魔的时候念的那个诗,内容其实很像。

其一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只因煅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其二

粉渍脂痕污宝光,房栊日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也有人说这两首诗是宝玉的“判词”,这样说其实不太准确,我个人认为这其实是癞头和尚顺口念出来讽刺石头的打油诗,前面一首形容的是石头当初如何逍遥自在,后面一首则是在描述他如今又是如何到了人世间的声色犬马中沉迷。但是人世间诸多美人美事都不过是沉酣一梦,等到了梦醒时分,其实什么都留不下、挽不回的。“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其实是在讲时运不济,金无彩和玉不光形成了对仗,其实可以把这两句看作互文,其实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当一个家族的运势到了尽头,当这个家族中无人能再撑起一片天,什么通灵玉什么金锁,都没有用了,都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而所谓“仙寿恒昌”和“芳龄永继”也都成了一句空话。

而最后就到了那句被很多人耿耿于怀的“神句”,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我前面说过了红楼梦是一本具有很浓重的佛性的书,这里同样如此,这一句揭露的是佛教中的“白骨观”,乃佛教五门禅法之一,这种禅法的重点在于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再美好的躯体其中都不过是一架白骨,而且终究是要化为白骨的。而红楼梦的这两句诗妙就妙在先说白骨再还原白骨,还原了曾经在人世间的种种幻想,这种倒叙的手法则是更加令人震撼的!诗中“无非”两个字看似轻薄,其实含义是非常沉重的,正像这本书的其中一个名字《风月宝鉴》,说成是一个镜子也是不过分的,整本红楼梦的精髓其实也在这句话。

从上面的内容看来,其实我们早就知道结局注定是一场泡影了,而在这首诗中层次也是很鲜明的,从第一层“神界”到了第二层人世间,再到第三层金玉这种死物,再到最后落脚到人身上,这人世间啊,本来就已经是错到不能再错,那种无力改变命运,被命运裹挟着跨入时间的洪流,直到逐渐步入一个逃无可逃的是租的悲剧中,这种无力感只有亲自读过红楼梦的读者才能深切的明白其中的种种。第三句表面上写的呢是玉石和金锁两个物件,但核心却是两位主人的命运,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如葫芦庙的火“接二连三,牵四挂五”,金和玉的命运是紧紧绑定在一起的,到了玉石黯淡无光的时候光之后,*金又怎么可能做到锃亮锃亮的呢。虽然诗句只是说了宝玉和宝钗,但是其中的内涵又绝非只写这两人,古往今来这样红颜薄命时运不济的故事实在数不胜数,比宝玉有胆识多的英雄,比宝钗更有才华姿色的千秋绝艳,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地掌控住自己的命运,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呢。

“白骨如山”虽然为红楼梦的悲剧划定了一定的范围,但其实这个悲剧是古往今来普天之下所有人所共有的,“公子红妆”四个字则又为这个悲剧设立了一个门槛。什么门槛呢,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曾经很美好的东西,在幻灭之时越令人感到悲伤,黛玉葬花没有葬狗尾巴草不是因为狗尾巴草不会凋零,只是因为没有够上所谓的“门槛”。

红楼梦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完全突破了一朝一代的限制,写出了万世万代的规律。虽然这本书别名叫金陵十二钗,也就是以十二个女子为核心,但十二的背后却隐喻了相当多的人,她们有各自的缺点和盲点,但总体上来说,是美好而令人心疼的。他们同属薄命司,面对着同样残酷的命运,古往今来有多少像香菱一样被贱卖的灵*,又有多少像冯渊一样枉死的平民,又有多少宝玉宝钗这样满腹才华却终身不得志的公子佳人,难道这白骨堆的还不够高?这坟头起的还不够大吗?

就拿红楼梦这本书来说,就连其作者的姓名尚且差点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何况这些故事中的原型,如果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曾经鲜活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他们的真实姓名,如今又有谁还记得?我们再回头看看宝钗和宝玉金和玉上面刻的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几句吉利话确实很吉利,但是它也确实有条件,条件就是前面说的“莫失莫忘”和“不离不弃”,然而宝玉的玉的确是丢了,而宝钗终究是遭到了无情的遗弃,做不到莫失莫忘和不离不弃,那仙寿恒昌和芳龄永继,也就不过是两句空话而已,在强大的命运面前,这类一厢情愿的美好想法往往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回头想一想,当初一僧一道把这16个字送给宝玉和宝钗,究竟是无情的讽刺,还是莫大的悲悯?已经不得而知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