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人可以做到不生病。古人老早就晓得这个道理了,《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只要了解了道,懂得了道,按照道的要求生存,病从何来。但除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能做到外,一般人又避免不了不生病,道理很简单,这些人不知“道”,他们阴阳不法,术数不和,起居无常,妄作劳,得病就在所难免了。
先人们发现和总结了很多有道理的话,但一代代传下来,有的意思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还是以讹传讹传到了今天。如果不了解它的本义,可能就真的误导我们了。比如,人们常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道理。意思是说,人活着就必须吃东西,而吃东西,就一定会生病。我们查一下,这句话出自清朝李光庭的《乡言解颐》:“神农既教民种五谷,而又尝百草,盖知善食则谷能养人,不善食则谷能病人也。故乡言曰:‘吃五谷杂粮,保不住不生病’也。”它的真正意思是人不善于饮食,难免不生病。
现在明白了吧,不善于饮食才会生病。什么叫不善于饮食?除了“食饮有节”外,我们还要懂得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人们常说,“药疗不如食疗”,了解了食物的性味归经,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帮助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康复。而且食物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可以补充气血的不断消耗,还不会给人体带来危害。因此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食疗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
所以,可以说,如果我们懂得了饮食,我们可以做到几乎不生病。如果再能感冷感暖,或觉冷觉暖,或知冷知暖,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完全不生病了。《黄帝内经》也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如果再能够避开虚邪贼风,恬淡欲望,守住真气,守住精神,就能一定不生病。
然而,我们依然生病,依然焦虑,依然魂不守舍,依然梦魇不断,所以,我们应该懂得一点养生知识,尽量做到“节饮食,慎起居,适寒温”,杜绝因为自身的不注意而遭受病患的困扰。徐大夫说,生命就像走钢丝,一直在不断地调整的过程当中。寒了就要用温来驱赶,利用大自然的赋予来达到阴阳调和。
维持人生命正常需要一定的温度,那最适合人体的热源是什么?阳光是自然界最温暖的正面力量,是最符合人体,能维持人体阳气的温暖介质,但也不是所有阳光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如夏日阳光的毒,我们要极力避开,我们要充分利用冬日的暖阳来补阳。说白了,就是晒太阳。另小看晒太阳,它胜过吃人参、吃冬虫夏草等我们吃不起的贵重补品。阳气不足的人就应该多晒背。
晒太阳时注意二点,一是不能有风,可以躲在房间玻璃后面晒;二是不能晒头,头是诸阳之会。在没有太阳的情况下,还有一个可以利用的热源就是艾灸,艾灸的功用不用我说了,稍微了解一点中医的人都知道。二者相通的地方就是艾灸的热量就和冬日暖阳一样,带给人的是犹如母爱般的温暖。
还有一个热是通过介质盐吸收后,敷在人体,让热量进入血管,达到疏通血瘀的目的。这种盐叫青盐,是一种矿物盐,用铁锅炒热了用纱袋包裹热敷。徐大夫又语出惊人,他说人是从海里一步步演化来的,所以盐水对人就是天然药品。想想,这是中医哲学观的推断,不无道理。
以上为第九节课的大概内容,如有侵权,请速告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