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伤寒论》语言简练,有时往往一两句话,十个字不到就出一个经方。这让习惯于现代思维的人,多少有些难以理解经方。
现代思维,讲科学讲精确定义,循环论证不厌其烦,解释一个意思,动用多个跨领域的学科,极尽繁琐。比如药材的介绍,这样那样一大筐,性味沉浮寒热归经化学成分等等等等。离开了这样的描述,像《伤寒论》三言两语式的描写,现代人便不知所云无所适从。
因为太过简练,读《伤寒论》无法r做到快速理解。但《伤寒论》语言虽然简练,它的外延却很丰富。现代语言因解释过多过繁杂,把一件事情解释得死死的,几乎就没有了外延。所以理解《伤寒论》,不仅要理解字面上的语言,还要理解语言之外的意思,有时候,语言之外的意思更能解开经方之谜。
以“吴茱萸汤”为例,《金匮要略》中就这么两句话,“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仅仅呕而胸满两个症状,凭什么是吴茱萸汤主之,照现代人看来,很不可思议。但如果理解呕及胸满字外包含的含义,用吴茱萸汤就变得合情合理。字面上就三个字,“呕”和“胸满”,但呕和胸满的外延含义,却是我们真正解开经方秘密的地方。
“呕”在仲景师年代,包含了多层意思,它并不像现代人理解的那样,呕就是呕吐而已。什么呕是有声有物吐是有物无声之类。但在《伤寒论》中,却有着更为广泛的意思。呕吐既有实证也有虚证,这是呕吐意思的第一个外延。实证吐了就好了,虚证却由于寒,胃里往往容易积液停水,这是呕的第二个外延。呕还有次数少与频繁的区别,次数少表示程度轻,频繁就意味着程度重,这是呕的第三个外延。当胃因虚寒,邪气就都往这块来,必然的这块就有些痞硬,导致胃脘更虚,这是呕引申出的第四个外延。胃是个需要一定温度的地方,有温度才能消谷纳食,胃过寒了,会影响其周边的五脏六腑。影响上焦,叫客气动隔,影响中焦,肝则易肝郁化火,影响下焦,寒性沉下,致肾寒约束不了小便,这是呕第五个外延。胃虚了,容易致邪,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发炎,而发炎易生虚火,《伤寒论》中称虚烦,这又是呕的第六个外延。
类似的外延还有很多,了解《伤寒论》这些语言的外延越多,就越能理解经方,理解用药。
理解了呕的外延,那么“胸满”的外延又是什么呢?
整个胸部包括心和肺,属于三焦中的上焦,胸满意思就是整个上焦都满。《伤寒论》中说胸满,未说原因,只是把症状说了出来。胸满的原因,需要解读它的人自己去领会。是《伤寒论》没有解释吗?不是的,关于胸满的解释,散落在《伤寒论》六经病里。《伤寒论》语言风格不是出一个经方,就又繁琐地从头再解释一遍,已经解释过的,不会再费笔墨。这是《伤寒论》的语言风格,也是读《伤寒论》需要重复读整体读的原因。读了后面忘记前面,读了前面忘记后面,就不可能将胸满的外延掌握得清清楚楚。胸满的原因有多种,外感风寒风热可引起,少阳病也能导致胸满,阳明病的腑实也能引起,太阴病的虚寒也是这样。
那么“呕而胸满者”是哪种呢?熟读经方就会知道,这里指的胸满是胃里虚寒停水停饮造成的,吴茱萸是味温中祛湿药,《本草经》就讲吴茱萸“温中、下气、祛湿”。所谓温中就是温脾胃,所谓下气,就是这味药像桂枝一样治气上冲,祛湿就不用讲了,凡祛湿的药都具有热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吐涎沫,头痛,呕吐,吴茱萸汤全可以治。而所谓胸满,是胃里虚寒聚结的邪气顶撞了横隔膜引起的,让胃里的温度上来,同时祛痰,吴茱萸一味就够了。这又体现了仲景师一药多用的特点。胃寒加呕吐,胃肯定伤到了。所以加人参生津,红枣生姜增强胃气。此方生姜量之所以加重,读者们可以自己体会。
了解了这些,你就会觉得,《伤寒论》的语言风格和独特魅力。《伤寒论》在你的阅读下活了,那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