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被冻得浑身瑟缩,也还是会期待漫天一场大雪浩浩荡荡的飘下来。因而即将来临的“大雪”节气,好像为这一份期待添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琼芳
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作为入冬之后的第三个节气,大雪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三礼义宗》记载:“大雪为节者,行于小雪为大雪。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
万象晓一色,皓然天地中
春生绿,夏为蓝,秋主金,则冬成白。大雪来临,积寒凛冽,天地万物银装素裹,覆上静谧的白,粉饰出这四时之末的梦幻世界。“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古以来对于雪,人们有着天然的亲近与喜爱,因而香山居士认为浮世万千,就算为了这即将飘落的雪,也当浮一大白。
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
大雪·雅趣
《快雪时晴帖》在一众与“雪”有关的书画墨宝中,最有名的当数《快雪时晴帖》了,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做,人们将其称之为““二十八骊珠”。全文共4行,28字:“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版本之一),内容表达的是大雪初晴时,作者以愉快的心情对亲朋友人表以问候。
乾隆皇帝将其奉为至宝,还专门为它建了一座“三希堂”,并且找来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一起收藏,其中以《快雪时晴帖》为三希之首,在堂中小心供着。观摩之余兴之所至,挥毫在贴前题下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神乎技矣”来赞誉它。
《快雪时晴帖》
煮雪烹茶
小雪是难有积雪的,只有洋洋洒洒的大雪,才能堆出一层厚厚的白。这在古人看来,是烹茶的上品之水。因为在古代,人们将雪誉做“天泉”,通体透白,无暇至纯,以柴薪烧化雪水烹茶,其味更清冽,更具穿透力。
在文人墨客看来看来,烹雪煮茶,是一件极为风雅的事,白居易《晚起》中的“融雪煎香茗”,还有辛弃疾《六么令》中的“细写茶经煮香雪”等诗词,都记录下了这一番风雅的情境。《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妙玉给宝玉等人斟的茶,用的也是梅花上收下来的雪水。
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
大雪·民俗
腌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的风俗之一就是腌肉。
每到大雪节气,家家户户都会开始忙着腌制“咸货”,以迎接新年的到来,香肠、腊肉等都挂到了屋檐下,经时间的酝酿,演变为风味独特的美食。
那么大雪腌肉的习俗从何而来呢?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此兽长年深居海底,但每到除夕,便会爬上岸来伤人。人们为了躲避“年”的攻击,每到年底,就足不出户,并且在“年”出来之前,就开始储备很多食物。肉、鱼、鸡、鸭等肉食品无法久存,人们就想出了把这些肉食品腌制存放的方法。而对于新鲜的菜,人们就用风干的办法。
霜蹄削玉慰馋涎,却退腥劳不敢前
观赏封河“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到了大雪节气,河里的冰都冻住了,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
滑冰,古代称之为“冰戏”、“冰嬉”,作为一项古老的运动,《宋史》中就曾出现过宋朝皇帝“幸后苑、观冰戏”的记载。到了清朝时候,滑冰运动就更盛行了,除了在民间普通开展,每年杂宫廷也要举行一次规模很大的滑冰活动。清朝康熙年间,朱彝尊在《日下旧闻》一书里记载了“太液池冬月表演冰嬉,习劳行赏,以阅武事,而修国俗”的事。
《冰嬉图》局部
大雪·鲜食
冬笋冬笋,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绝”的美誉。梁实秋先生曾说:“我从小最爱吃的一道菜,就是冬笋炒肉丝,加一点韭黄木耳,临起锅浇一勺绍兴酒,认为那是无上妙品--但是一定要我母亲亲自掌勺。”由此可见冬笋,不仅是鲜嫩美味的盘中餐,更代表着冬日的温情。
冬笋大雪时节采挖最佳,那是一种带着冬日严寒和泥土气息的自然美味。剥开外壳后,露出如雪般白嫩的笋身来。肉质细嫩,爽口鲜脆,不管是用来炒食还是用来炖煮,都非常的美味。
“三雪”“一雪”--雪梨。大雪节气冷热交替之下容易引起肺燥咳嗽,适当食用一些雪梨,能起到生津润燥的作用。除了生食,放在盅内与银耳等一起炖煮,也别有一份软嫩和甘甜的滋味。
“二雪”--雪菜。雪菜,别名,雪里蕻,摘新鲜菜茎入缸,与盐一同腌制发酵,脆爽鲜嫩,咸中带酸,洗净后切碎,烹制成雪菜肉丝、雪菜黄鱼等美味,都是冬日里不可多得的美味。
“三雪”--雪藕。雪藕,因“色白如雪”而得名。外表细嫩光滑,肉质脆嫩多汁,甜味浓郁。诗人韩愈曾写诗赞其″冷比霜雪甘比蜜″的美妙滋味。在大雪节气适量吃些莲藕粥,有较好的补益功效。
温一碗热汤庭中看雪,赏天地苍茫一色,要是雪积的厚了,堆一个雪人,打一场雪仗,滚得浑身银絮,才叫尽兴。身处晴冬,甚盼雪来。
-END-
想要了解更多美学、养生、美食等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