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模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孤独的武士rdquo黑 [复制链接]

1#

表面上看,黑泽明是地道的日本导演,他的电影对战后日本现实的真实描写和对人们心灵的深刻揭示,对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的渲染,将俄罗斯文学和萨士比亚戏剧进行日本化方面的成功尝试,使他的电影打上了鲜明的日本烙印。但从里面看,其作品包含的基督教式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济世情结,对人性善恶的执着探寻,电影语言风格的男性气度和创作手法的表现主义特征,又使他成为最不像日本导演的日本导演。黑泽明的电影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年的《姿三四郎》到年的《丑闻》为第一个时期。年的《罗生门》到年的《活人的记录》为第二个时期。年的《蜘蛛巢城》到年的《乱》为第三个时期。《梦》以后的作品为第四个时期。

一、理想主义与启蒙主义的光辉

黑泽明早期电影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年的《姿三四郎》描写一个年轻人在严师的教诲下磨砺悟道勤学苦修终于成为一个武艺高强武德高尚的柔道家的故事。《姿三四郎续》的主题是道德感化,类似于中国香港年代的系列电影《*飞鸿》。《无愧于我们的青春》的女主人公幸枝是一位倾向进步、具有正义感的大学教授的女儿,她爱上了父亲的一名学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位学生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捕入狱,并死于狱中,还背上了叛徒、间谍的罪名。但年轻的姑娘深深信奉他的思想,决心像他那样生活。于是她回到了丈夫的故乡,照看他的贫苦双亲。村民们把她看作间谍的家属,肆意歧视辱骂。大战结束后,人们才认识到过去被视为叛徒间谍的人正是竭尽全力使日本人民脱离战争苦海的先锋战士。她重新得到了人们的敬重。

青春的歌声,年轻的身影,夏日的阳光,鲜花盛开的山峦和不屈不挠为真理献身的精神使影片充满着浪漫的青春气息和理想主义的激情。不过,黑泽明电影中启蒙者与大众的对立结构在此初显端倪,虽然最终在大众对启蒙者的顶礼膜拜中得到和解。但是,*国主义对自由的压制,黑暗时代的白色恐怖和大众的蒙昧使影片还是显得异常沉重。黑泽明后来的电影一直背负这份沉重前行。《美好的星期天》():战败后的日本一片废墟,到处是断壁残垣,经济萧条,一对年轻的恋人在星期天约会,因为贫穷到处碰壁,心中充满了绝望,忧心忡忡。但他们不甘于此,他们在废墟中憧憬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小餐馆,但幻想一次次遭受打击。在没有观众的音乐厅里,男的在幻想中指挥《未完成的交响曲》,但几次都被寒风打断。最后女的只得向空无一人的观众席含泪请求:“世上像我们这样贫穷的恋人多的是,……为了吹走这刺骨的寒风,为了我们这些贫穷的恋人,请大家捧出温暖的心来鼓励我们,为我们绘出美丽的梦想!”。男的终于鼓起勇气,演奏完整首乐曲,让音乐为他们绘出明天的梦想。他们在暮色朦胧中终于度过了这个星期天,高兴地挥手告别。简单的人物,更简单的故事,却意蕴深刻。由此我们不禁想起年代中国也有一部与此极其相似的影片《今天我休息》,写一个小伙子因为到处做好事,耽误了谈对象,表现的是新社会的新人新气象。但当中国电影还停留在廉价的道德示范层面的时候,比它早几年的《美好的星期天》却已进入心灵层次。大师与一般导演的差距岂可以道里计?!这部影片表面上是写一对年轻恋人,实际上是在写整个日本,战争的惨败摧折了人们的信念和勇气,折断了人们梦想的翅膀,使人们抬不起头来。然而坚强的日本人民最后还是在一片废墟中振作起来,重新扬起希望的风帆。影片借一对年轻恋人来唤醒整个日本人民的信心。虽然黑泽明对丑陋的现实进行了抨击,但理想主义是影片的主旋律。

《泥醉天使》()描写的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故事,黑社会小头目松永病入膏肓,却讳疾忌医,拒绝医生为他治病,最后被他效忠的黑社会扫地出门,沦为丧家之犬,死于非命。影片实际上是一个象征,那冒着*气、反复出现在镜头里的臭水塘不过是当时日本社会的隐喻,讳疾忌医的松永是战败后自暴自弃的日本人的写照,“泥醉天使”——真田医生则是黑泽明启蒙主义思想的形象代言人。《野良犬》表达的主题是:虽然堕落由社会造成,但人应该从堕落中自救。《静静的决斗》()讲的是年轻的藤崎*医在前线做手术时感染了花柳病,为了不将自己的不幸传给别人,他压抑着男性的欲望,让未婚妻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将痛苦留给自己一人去咀嚼。“我是医生,必须拥有医生的良心,人的良心”。而那位将花柳病传给藤崎医生的退役*人却结婚生子,将病菌传染给年轻的妻子,并生下一个怪胎。

年,《丑闻》上映,影片描写画家清江一郎与女演员西条美子的一次邂逅被小报大肆炒作。为洗刷不白之冤,清江决定诉诸法律。他找到了落魄的律师蛭田。本来不很坏的蛭田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变得坏起来”,他像大多数律师一样既想吃原告又想吃被告。但每次回家面对女儿正子那张天使般的脸又痛悔不已。身患绝症的女儿像一面镜子,照见他灵*深处的污垢,是充满罪恶和污秽的世界里唯一的光亮。他把女儿的照片挂在办公室里,出出进进看一眼以约束自己。在圣诞节的晚会上,他终于良心发现,决定痛改前非,努力使自己成为好人,以对得起死去的女儿。“你也有可能是星星,或许马上会变成星星”,清江对蛭田说的这句话其实是对所有人说的,只要我们向善向上,我们的社会就会成为“星星的故乡”。在影片中寄予了导演对人性复苏的殷切希望。

综上所述,黑泽明的早期作品占主导地位的是理想主义和启蒙主义,社会和人性的黑暗虽然从银幕的边角向中心涌来,盘踞不散,但最后总有一线光明从这黑暗中突围出去,箭头总向上指。虽然伴随着痛苦,但孤独的先觉者或背负着道德自觉,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或努力以启蒙者的姿态去唤醒大众,疗救大众,照亮黑暗和愚昧。误入歧途者最终良心发现,迷途知返,站到正义和善良的一边来,执迷不误者则受到惩罚。医生与病人,先觉者与大众构成了黑泽明这一时期电影的两大人物系列,是非标准和价值尺度明确而坚定。

二、启蒙者与大众的对立

《罗生门》结尾处对人性复归的愿望和信念本应归为第一个时期,但它是黑泽明电影第一个时期和第二个时期的分水岭。倘将《罗生门》前后两部份颠倒过来,后半部可以看作是黑泽明的前期电影,前半部分则是黑泽明后期的电影。因此我们将《罗生门》放在第二个时期进行论述。

《罗生门》描写一个武士带着妻子远行,途中被一个强盗骗进树林给捆绑起来,妻子遭奸污,武士被杀。目睹这一场景的有一个樵夫。案子上交到了纠察使,纠察使传唤了与案件直接有关的三个人——强盗多襄丸,武士金泽武弘和妻子真砂。但三个人的供词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结论都不一样。关于影片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若仅从上面四个人的口供看,黑泽明的确表达了对于客观真理的怀疑,对于人类的不信任,对人性的绝望和对现实的愤怒。导演曾借人物之口说:“这是一个人不如猫的世界!”。弃婴身上的衣服也被人剥去。人人都在为自己打算,关键时刻不惜说谎为自己辩护,显示了人类根深蒂固的自私本性。

影片还虚构了罗生门这样一个破败、阴森、*影幢幢的庙宇,那其实是导演对这个世界的隐喻。但影片同时表达了导演对人性复归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从结构上讲,上面那四个人的供词也可以构成一部完整的影片。后面出现的弃婴场面,前面没有一点交待铺垫,乍看完全是画蛇添足,实际上这有导演的深意在。导演借行脚僧之口说;“我相信人,我不想这世界变成地狱”,最后行脚僧把哀哀无告的弃婴交给樵夫说:“托你的福,我能够相信人了”。于是摄影机紧跟着欣喜地怀抱着弃婴的樵夫,在他后面,站在罗生门走廊上的行脚僧渐渐缩小,他的背景是一扇洞开的巨大的天空,雨过天晴。因此最后一部份应该是全片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影片主题所在。

拍完《罗生门》之后,黑泽明改编了他最尊崇的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痴》。黑泽明借助俄罗斯文学一方面表达了对人类基督教式的悲天悯人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的强烈愤怒和批判。美丽的那须妙子和善良的龟田不是死于非命就是精神失常,社会太冷,太黑暗,像最后龟田与赤见所呆的小屋。人性的光芒太微弱像片尾那根燃尽的蜡烛很快被无边的黑暗吞没。黑泽明前期作品执拗地向上指的箭头再也抬不起来。

年《生之欲》问世,这是黑泽明中期的代表作。市*厅市民科的科长木村是一个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公务员。一天得知自己患了癌症,精神大受打击,他将痛苦告诉心爱的儿子,但儿子儿媳对他漠不关心,只想用他的退休金做抵押借钱盖房子。失望之余他曾尝试纵情声色,却从中得不到丝毫乐趣。愁苦中他从已辞退的年轻女下属那儿得到启发,决定在有限的生命里为市民做一件益事。于是他捡出一份久被积压的市民申请书,上下奔走,受尽种种白眼和屈辱,终于将一角污水沟修建成儿童乐园。在严寒的冬夜,他独自在公园里哼着一支年轻时候的流行歌,含笑死去。在影片中,黑泽明既表现了人物从自身反省到人性升华的过程,同时对当时日本的官僚体制提出了批判。你看,守灵时木村的同事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痛心疾首,发誓要仿效木村,痛改前非,像他一样活得有意义,为市民谋利益,一个个声泪俱下。但影片最后我们看到的还是互相推诿、踢皮球的衙门作风。偶有一人拍案愤起,但在众人惊愕的眼光中,渐渐低下头去,埋进那山一样的公文中。只在影片末尾有一个剪纸一样的黑影站在桥头上默默地望着公园里孩子玩耍嬉笑而无奈转身离去的身影。黑泽明要说的是人并非生来如此,而是世俗和官僚体制使人变成工具。假如在前期,黑泽明写到木村上下奔走将儿童乐园建成就结束了,但他强行要加上守灵那一段和第二天上班同事间互相推诿的场面,并让为民请命的木村在隆冬的公园里哼着那首《生命是如此短暂》的歌曲孤独地死去。像《罗生门》一样后半部分也是硬粘贴上去的,但《罗生门》的后半部份是向上崛起的,《生之欲》则是向下坠落的。黑泽明前期电影中的济世者形象从高大变得卑微,世俗的官僚体制像厚重的铁门禁锢了人性最后的光芒。同时也透露出生命短促的悲哀。

年拍的《七武士》描写的是一伙骑马山贼,打家劫舍,村民深受其苦。山贼放出话来,麦收之后再来洗劫。农民听到这个消息一筹莫展,因为抵抗则人财两失,不抵抗则粮食、妇女无法避免劫掠与污辱。他们决定雇几名武士来保卫家园。七武士与当地农民联手击溃了匪徒,村民又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影片歌颂的是七武士勇敢无私的牺牲精神。按常理影片最后应该是敲锣打鼓庆祝胜利,感谢给村民带来平静幸福生活的武士。但村民好像忘记要感谢为他们献出生命的武士,他们载歌载舞,旁若无人,只留下三个幸存的武士怏怏站在路旁,面面相觑,连爱上武士的村姑志乃也绝情地从心上人身边低头走过。武士身后山岗上显眼地耸起四个新垒起的坟头,那是四个勇敢战死的同伴的坟墓,坟墓顶端插着出鞘的武士的大刀,旷野的风从他们的坟头呼啸而过。胜利对武士来说已经毫无意义,村民已不需要他们了,他们只有再次浪迹天涯。影片似乎在昭示:胜利的是农民,失败的是武士,一丝悲凉从我们心头掠过。舍身为民的人落得的是被抛弃的命运。武士领着农民操练时的热火朝天的场面与最后被弃置一旁形成巨大的反差。真没料到黑泽明会来这么一笔!然而,导演的态度非常鲜明,只要看那四座新坟耸立到银幕顶端的构图,通过仰拍和特写将幸存下来的三个武士的身躯放大,占据整个和大半个银幕,和对农民用远景和俯拍就可以看出黑泽明电影一以贯之的济世者与庸众的对立主题。

这个时期,黑泽明的思想是矛盾的,甚至是悲观的。一方面他塑造了舍身为民的武士,鞠躬尽瘁的公务员,悲天悯人的“白痴”,并通过他们来鞭挞社会,唤起人性的复苏与回归。但这些为民请命的人最终落得的是悲剧的命运,正义的天平严重地倾斜,济世者与大众的对立凸显出来。年的《活人的记录》表面上是表现原子弹爆炸在人们心头留下的永难抹去的阴影。诺大的世界已无处可躲。战机巨大的轰隆声从人们头顶掠过,像是在向人们提示战争的威胁。然而企图带领家庭走出核爆威胁的父亲却被儿女剥夺了权利,最后被送入精神病院。胜利的是各怀*胎、忘恩负义的一群庸碌的儿女。先知先觉者被判了“无行为能力”的死刑,无可奈何、孤独寂寞地老去,再也肩负不起世俗的巨大堕性!

-------------------------------------------------------

作者简介

*献文,男,年,武汉大学艺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沈从文创作新论》《论新感觉派》《东亚电影导论》《时光的痕迹——戏剧、电影、文学评论》《地平线》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视域下的知青影视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