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模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一抹绿色背后都是一段壮丽故事贵南治 [复制链接]

1#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记者樊永涛报道)木格滩,一块半荒漠化草原,地处境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境内,它有很多别名——穆桂滩、木格塘、羡贺、莫贺……不管叫什么,怎么叫,在当地人眼中,木格滩就是沙漠。

图为木格滩深处的漫漫黄沙。

曾经,贵南县境内沙漠化土地面积达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34.2%。木格滩中的黄沙犹如一把利刃,直插贵南县,蚕食着公路,吞噬着耕地,无情驱赶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

黄沙步步紧逼,日益嚣张,激怒了贵南人,高原人骨子里的坚强被觉醒。“面对黄沙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人和自然的关系该怎样处理?”他们无数次问自己,最终——“黄沙是厉害,可我们也不怕,无论如何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一条活路。”一声心中的呐喊响彻天地,贵南人向风沙宣战了!

年,不服输的贵南人将沙漠化治理列为全县头等大事。一人,一铁锹,一辆架子车,就这样贵南人立下愚公志,开始了“零碎敲打”的治沙模式……那一刻,贵南的黄沙迎来了新的命运,干部、师生、军人民兵、群众全员参与,他们自备粮草,风餐露宿,日夜奋战,在沙漠区域开展了规模空前万亩治沙造林活动,面朝黄沙背朝天,朝朝暮暮不得闲,誓让肆虐的黄沙低头。

图为治理后的木格滩周边黄沙头地区。

23年后的今天,木格滩周边黄沙头地区森林覆盖率由年的2.6%提高到现在的14.94%,全县治沙资金累计投资超过13亿元,累计治理沙漠化面积9.8万公顷,其中2.6万余公顷沙漠得到有效治理,贵南县也先后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单位。

曾经的沙漠已经逐渐变回了绿洲,8万贵南儿女抢回了消失的绿色。

……

在青藏高原,每一抹绿色的背后都是一段壮丽故事。

布加——“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牧民布加,贵南县茫拉乡下洛哇村的村民。打从记事儿起,他就明白,自家的草场产量和牧草质量一年不如一年,随时可能被黄沙吞噬。从那时起他就立志:打败黄沙,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还家乡一片绿色。

成人后的布加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能不能在木格滩上植树种草,阻止流沙移动,保护生态,保护家园?”不久后,想法得到了县里的支持,从此布加走上了治沙造林的漫长之路。

年初,布加第一个与村委会协商签订了公顷荒山承包合同,开始了他在木格滩荒漠中的治沙历程。治沙路上,布加有过失败,还有过绝望和愧疚,为了治沙,他付出了太多太多。家人不理解,村民耻笑,还被叫做“愚公”,买苗木,雇佣人员,花光了他的积蓄和贷款,这些他都默默承受下来。在经历了数不清的人进沙退、人退沙进的艰辛历程后,20多年后,我们看到的是百余公顷黄沙地成了绿洲森林,那片旁人看来“不可治愈”的沙地,如今却孕育了新的生命和希望。

如今的布加却已是白发苍苍,被国家绿化委评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的他,仍然习惯带着家人、拿着干粮、背着水壶,扛着铁锹、戴着草帽,每天出入在林子里,他早已把治沙作为自己的日常生活一部分,每天不在林子里走上几圈,犹如一天三顿饭都没吃饱一样。村里的人都这样评价他,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布加治沙。

黄生红——“植树大王”

面对黄沙,还有把它当宝贝、铁了心向它要效益的人,他就是被称为“植树大王”的黄生红。

20年前,少年时期的黄生红路过了木格滩沙漠,途中他看到这里的沙漠不仅面积大、而且流动速度非常快,即将吞没穿越这里的西久公路,那一刻,黄生红萌生帮助当地群众治沙治穷的念头,无奈经济能力有限,多年来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直到18年后的年,这位湟中县田家寨乡的农民,带着家眷,奔着当年的梦想和愿望,来到木格滩黄沙头,准备与这片大沙漠决战。

一到黄沙头,黄生红看到的不再是昔日的黄沙满天飞、“沙逼人退”的荒凉状况,贵南人已经把木格滩周边沙化地浇灌成了一条“沙漠绿色长城”,此情此景,让黄生红及家人万分感慨,他当即立下誓言:固不住沙漠、治不了沙化,决不罢休。

之后,黄生红自筹余万元资金,组织造林队,动员贵南县当地群众余人,在荒漠之上无偿造林66余公顷,栽植各类苗木16余万株。年6月初,黄生红及家人再次从湟中县雇用当地困难户15人,自筹资金20万元,在黄沙头沙漠补植补栽杨树插杆余株……

与黄沙作斗争的黄生红,宁愿自己吃土豆,也要省下钱来做绿化,这在当地可谓人尽皆知,人人都赞叹不已。多年的执着,他只身投入在国土绿化的一线,纵使治沙再艰难,守护绿意已然成了他生命中最深沉的底色。

谭明生——“青春吐芳华”

26年前,一个刚从内蒙古林学院毕业的青年,满怀一腔热血,离开了养育他的故土和深爱他的双亲,来到了这片气候恶劣,生态脆弱,海拔极高的高原小城——贵南。

他就是谭明生。初来此地,被分配到茫拉乡林业站,在人地生疏,语言不通的这里他并没有想过退缩和调走,而是踏实苦干。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年谭明生调到了县林业局,开始从事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从年开始他参与国家攻关课题,并在黄沙头固定半固定沙丘上试验杨柳深栽造林,取得成功并获大面积推广,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连续十年在黄沙头进行治沙造林,使以前不毛之地变成一个沙漠绿洲。

每年4月份是贵南植树造林的时候。这时自然也少不了谭明生的助阵,他都提前几天带领林业技术人员来到造林点,开始进行造林规划、苗木清点、地块划分等工作。在沙地造林期间,他和技术人员同吃同住,一起用半生不熟的藏语指导群众在哪个地方适宜植那些树木,怎样挖坑,怎样培土……

每次植树,谭明生都得在黄沙头住上半个多月,有一次孩子感冒发烧,因为在沙漠没信号,妻子打不通他的电话,只好求邻居,医院,所幸送得及时,孩子没有大碍,每逢说起这件事,他眼里总会充满了泪花。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林业工作是谭明生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他用执着的信念和理想,燃烧了自己的青春,把自己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贵南这片深情的土地。

贵南县一直把治沙造林列为沙漠化治理的重要内容,列入防沙治沙重点区域,并首创了沙地杨树深载技术,成活率达80%以上,采取“乔、灌、草结合,封、造、管并举”的治理措施,在沙化区大力实施人工造林、禁牧封育、设置沙障等工程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图为当地群众正在植树种草。

李忠玉——“荒漠变绿洲的奋斗者”

夏日的贵南草原美丽圣洁,直亥雪山巍峨连绵,茫曲河畔碧波荡漾。在黄沙头我们看到了一个脸色黑黝黝、戴着一副黑边眼镜的中年人,与其交谈,思路清晰,令人称赞,他就是贵南县林业环保局技术员李忠玉。

参加工作近30年来,凭着对林业工作的热爱,他对贵南退耕还林、造林地的地形地貌、立地条件、林种结构、林木生长、套种情况等都了然于胸,他用一双铁腿,丈量着贵南的山山水水、一沟一壑,被人们誉为退耕还林的“活字典”、“活地图”。

然而,在生活的实践中,他不得不牺牲许多,丢弃许多,他深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关系到广大农牧民群众切身利益,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他不厌其烦地给农牧民群众宣传国家的政策,为准确掌握全县退耕还林基本情况和面积,他和他的团队,经常一个月吃住在山里,穿梭在农牧民群众的田间地头,爬山涉水,穿荆棘,吃干粮。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贵南县顺利完成退耕还林3.2万公顷。

目前,满山遍野的林木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基本都已成林,有力推动了贵南县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而且还摸索出了不少先进实用的工作方法和宝贵经验。这一切,无不浸润着李忠玉同志滴滴辛勤的汗水和心血。

“干林业苦不苦?苦!没有这些苦,哪来的山青水碧天蓝?”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石破天惊的壮举,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心血装扮着贵南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当年的小伙子现在近50岁了,人变老了,树变大了。

……

20多年来,贵南县不断推动防沙治沙工作提速增效,总体上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从扩展至缩减的历史性转变,防沙治沙工作迈上新台阶。图为当地群众来到沙漠后画方格种草,防风治沙。

在贵南23年漫长的防沙治沙进程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从年的一声令下打响治沙战,到如今像布加、谭明生、黄生红、李忠玉等这样无数治沙人的坚持与守护,昔日绵黄沙已被郁郁葱葱的柠条、黑刺、沙柳、杨树、沙棘等植物所覆盖,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之景。

历史耀眼的光华与日新月异的变化同在,青山绿水的写意与阔步前行的豪情同在。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保护生态的责任担当,苦干实干的创业历程,植根群众的为民情怀,团结包容的进步思想共同组成的贵南治沙防沙精神。

“涅槃重生后”的贵南,已然成为高原大地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绿色成为了贵南人永不褪色的韶华,并在这片大地上不断延伸、涌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