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模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提升创新金三角 [复制链接]

1#

“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中闪亮的一页,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于“两弹一星”精神给予高度评价,也是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要求“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四川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作为四川人,我们由衷感到骄傲和自豪。当前,我们落实中央战略部署要求,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家国情怀,抓好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渝绵科技“创新金三角”的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将科学追求融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去,让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发展需要,助力科技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加快推动成渝地区构筑全球先进创新要素集聚新高地。

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新华社发

一、“两弹一星”精神与中华优秀文化一脉相承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也是一项事业不断创造辉煌的源泉。“两弹一星”精神与中华优秀文化一脉相承,是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两弹一星”伟业相结合的成果。

(一)在精神气质上一脉相承

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令人感慨万千。我们曾经长时间领跑于世界,但是——年,中华民族经历了百年沉沦,之所以曾经饱受屈辱和灾难而能够生生不息,主要的凝聚力、号召力就是中华文化精华的传承、精神传统的弘扬,就在于无数先哲和仁人志士以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奋斗的精神告诉世界,我们要挽救中华民族命运与危亡!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办、国办在《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是科学家精神的六个主要方面。这六个方面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在精神气质上一脉相承。

(二)在肩负使命上一脉相承

从中华民族文明史,以及共产主义发展史的整个谱系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便是那一代“两弹一星”科学家们的使命与担当。但在半个多世纪前,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所开发出来的创新成果。“两弹一星”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从事科学研究,并创造“科技奇迹”的态度与过程,是老一辈科学家、两弹元勋,核武器事业的决策者、领导者、管理者,工人、解放军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在历史传承上一脉相承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传承多年而不中断,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在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传承。同样,新时代呼唤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开创“两弹一星”伟业的那段艰苦奋斗史,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至今,开创者们的动人事迹仍然被人们广为传颂。中国工程院曾组织几百位专家评选了25项新中国的工程科技成就,“两弹一星”名列第一。当我们回忆起王淦昌、郭永怀、邓稼先等人的故事时,总是心潮澎湃,不能自已。当前,在人们为新的工程科技成就惊叹欢呼的时候,也会很自然地与“两弹一星”联想到一起。也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科技工作者提出要求,“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二、“两弹一星”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同频共振

“共振”是物理学专业术语,指一物理系统在特定频率下,比其他频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动的情形。物理共振现象的本质,是当系统的影响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一致时,振荡幅度急剧增加。后来引申为思想、意识、言论、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共鸣或协同,也就是所谓的“同频共振”。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能够在伟大的时代里“同频共振”。“两弹一星”精神是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但精神上“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由“两弹一星”科学家为代表,创造出的精神财富。年9月18日,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24个字。这24字“两弹一星”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六个方面存在“天然共鸣”,尤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特定频率”下,两种伟大精神在探索求新、唯真求实、爱国爱家、团结协作这4个最大“振幅”中,实现了“同频共振”。

(一)在探索求新的“振幅”中实现“同频共振”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的灵魂在于创新,科学家的使命首先是探索未知,或者通过工程技术创新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创造新的产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满足于已有的认识、已有的能力、已有的技术和已有的产品,以科技的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

年6月,在中国正面对“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苏联方面突然单方面撕毁援助协定,撤走了在华全部专家,这一举动反而激发了我们独立自主造原子弹的决心。毛泽东同志号召:“自己动手,从头做起来,准备用8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我国科研工作者在经济落后、工业和科研基础薄弱,资金、设备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于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距地面米处空爆试验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多时间。同一时期,我国的导弹研制也取得重要突破,先后成功发射了常规导弹和核导弹。

年6月17日,中国在西部地区上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新华社发

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一次性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我国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正式进入太空时代,而且“东方红一号”在跟踪手段、信号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方面,均超过了苏美等国首颗卫星的水平。作为纪念,自年起,我国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东方红一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今天,我国科技创新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冷静客观地分析,中国今天并不缺乏理论,但缺乏的是立足自己国情、扎根中华大地的基础性理论。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相比,我们基础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卡脖子”的事件屡屡发生。如果创新理论都是别人的,我们的理论不能扎根本土,就会发现我们所使用的这些理论都“飘在空中”,决定不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未来命运。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历史紧要关头,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也更加需要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不畏艰辛、勇攀科学高峰的创新氛围,汇聚起夺隘而出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在唯真求实的“振幅”中实现“同频共振”

科学家精神,首先是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科技的繁荣需要科学精神的支撑,科学因纯净而美丽,也因严谨而不断进步。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创新要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要有利于社会而不能有害社会,这就要求对任何弄虚作假零容忍,甚至不允许半点马虎,也要求科技工作者以有利于社会为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王淦昌在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同时有个小的插曲,当时实验一张照片中另有一个很长的粒子的轨迹,很像一个新的粒子,当时苏联的科学家急于想宣布发现了新粒子,甚至想命名为“D粒子”,但是王淦昌觉得这个证据不充分,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有可能是新粒子,也有可能是另外一种粒子的反应。后来经过严格的理论和实验的分析,确认它不是一个新粒子,而是k0介子的电荷交换反应的轨迹。王淦昌说:“谢天谢地,我当时没有说它是新粒子,如果我当时急于宣布它是新粒子,我就成为一个吹牛的人了,科学家是不能吹牛的。”王老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及事后平实的语言给我们一个深深的启发,作为一个科学家一定要很严谨、严格,不能随随便便地下结论。

同样,为了检验原子理论核心数据的真伪,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带领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计算,验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为争取时间,他们进行一日三班倒,夜以继日开展计算。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最终,他们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仅草稿纸就达60吨之多!

科技的繁荣需要科学精神的支撑。发现与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猜想、论证、反驳、修正和提出新假说的过程。要实现原始创新并将其转化为独创性的科技成果,既要有理论创造的勇气,又要有严谨实证的态度。对客观知识的独创性发现,本质上也是一种主观创造的过程,不能没有方法、思想、观念和理论的创新,但这种创新绝非臆造,必须接受严格的实证检验,必须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特别是其在科学方法上的合理性。一些科学研究所遵循的严格的规范和程序,是长期经验积累的产物,是科学研究传统的精华,固然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质疑其合理性,但不应轻率地加以摒弃,继承是创新的基础。

(三)在爱国爱家的“振幅”中实现“同频共振”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科学家要有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当年,带头突破“两弹一星”的老一辈科学家,深知中华民族经历过的屈辱和灾难,一定要振兴中华,一定要让祖国强大。这个精神支柱,凝炼成了“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爱国文化,使他们克服物质条件的困难和人为的干扰,努力实现这个国家的目标。

邓稼先(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邓稼先从美国回来,领导找他谈话从事核武器事业,他毫无异议,并说“这件事很重要,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王淦昌当时已经在国际上取得一流成果,回国后,领导说你搞原子弹吧,他毅然说“我愿以身许国!”,并为突破原子弹、氢弹隐名17年。彭桓武回国前,有人问“国外条件这么好,你为什么要回国?”,彭桓武回答:“我是中国人,我要是不回国,你再问我为什么!”据统计,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竟有19位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从国外归来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当前,面对各种“卡脖子”的技术短板,如果没有以强烈爱国精神争生存、求发展,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的。广大科技人员惟有胸怀祖国,才可能认识到如果“卡脖子”问题不解决,就会使得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受制于人。惟有从这种生存意识和危机意识中激发精神力量,才会使现在的科技工作者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坚定不移地通过创新寻求突破,变不可能为可能。

(四)在团结协作的“振幅”中实现“同频共振”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在这种条件下研制尖端武器,几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当时面临的困难实在太多,各项工作非常繁琐,比如尖端武器研制必须用到新型材料、高级仪器仪表、精密电子元件,以及一些特殊设备和测试技术等等。而我们最缺乏的就是这些高级仪器仪表和新型材料。研制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光是新型材料至少就有多种,其中包括高温合金材料、高能燃料、稀有气体等极为稀缺的东西,要在短时期内攻克难关,完成如此庞大的物资筹措和生产任务,惟有全国上下大力协同,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积极性!在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全国各有关部门有人的出人,有力的出力,要技术就给技术,要设备就给设备,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同心协力攻克了很多难关。

学森在给同学们解答问题(资料照片,年摄)。新华社发

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和20个省、市、自治区的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参与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解放军指战员超过万。美国学者刘易斯曾感叹,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一颗“人民炸弹”!

钱学森后来撰文回忆说:“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几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过。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被我们占用,可见规模之庞大。“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曾说过,那时候他们的口头禅是:“我们合写一篇大文章”。“集体”和“合作”,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研制过程中表现出来崇高的革命精神。正是有了大家团结一心、步调一致,才有了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事业很快获得成功。

三、“创新金三角”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第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西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北方的京津冀、东部的长三角、南方的粤港澳共同构筑起巨大的菱形地理空间,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板块”,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个支撑带”的空间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核心是成渝双城,范围包括川渝大部分地区,侧重点是经济质量,着力点是圈层影响。其中城市群是基础载体,经济圈是辐射范围,“圈”“群”构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众不同的标签符号和内涵特质。立足圈内群内,放眼圈外群外,更能明确自身方位与发展使命。从“圈”“群”理论出发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既是回顾过去,又是立足现在,更是放眼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目的是打造中国乃至世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新的动力源,有学者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称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第二,成渝地区要建设成为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是中央赋予川渝两地的重要使命。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定位是“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就是使成渝地区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但对比粤港澳、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成渝两地的经济总量占比、科技研发强度、科技创新密度、高新技术企业产值总量以及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带动程度,都还存在显著差距。如何加快追赶步伐,如何“跳跃摸高”?科技创新是关键。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投资强度和结构优化,才能推动经济更快增长。在成渝共同打造中国西部科技创新高地的过程中,首先要创新构建科技创新载体和统筹科技创新的空间布局。要推动科技功能布局与城市战略方向相契合、科技攻关重点与主导产业需求相匹配,大力培育以新技术为引领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圈,加大新兴技术的应用场景培育。

第三,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是四川省委作出的重大部署。年7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着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为主要承载区,以“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四川将支持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建设,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基础设施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成德眉资协同发展,带动打造创新型城市群;支持绵阳科技城依托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集中的优势,完善军民科技创新发展链条,打造全国领先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区;优化创新能力布局,支持省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经开区、省级新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融入西部科学城建设。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疫情加速了这一过程,我国经济发展也全面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外部“逆风”环境或将持续增加,迫使我国发展战略的大调整,出现“内外双循环”新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持续优化改革,全球挑战不断加多,打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对于产业链和创新系统发展有着关键之举,而更深层的是“战略安全”。要想不断增长需求,形成内外双循环的格局,就需要攻破当前我国各领域“被卡脖子”的技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的能级提升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地一隅,而是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谋划,具有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

四、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提升“创新金三角”能级

“两弹一星”伟业使中国人民在世界上挺直了腰杆,是中华民族的荣耀和骄傲,是高耸在共和国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壮举。当前,四川要提升“创新金三角”能级,务必继续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

第一,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强化团结协作,构建“三体合一”系统。

人是群居动物,本身具有社会属性。自古就有“兽三为群、人三为众”的说法。在经济学上,“群”代表聚集现象,有城市群、产业群、技术群、项目群等。城市群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而构成的城市集合区域,反映了城市之间经济的紧密联系、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以及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相互影响。成渝地区尽管有着不错的基础科教条件,但无论是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个国家战略城市群比较,还是与建设西部高质量发展高地的目标对比,重庆和成都两个极核的科研创新能力都仍显不足。成都、重庆、绵阳单独拿出来,在科研资源方面都是偏弱的,但是,如果把成都、重庆、绵阳三者合起来形成创新城市群呢?效果会大不一样,将具备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川渝本是一家,必须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创建国家综合性科技中心,这里的协作既包括重庆和成都两地科学城、绵阳科技城的内部协同合作,也包括成渝西部科学城、绵阳科技城与国内其他科研基地协作以及融入国际创新网络。要奋力跻身国内创新第一梯队,同时满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对科研创新的要求,成渝两地必须强化科研协作,以区域科研协作共同体的角色争取国家在相关创新领域的政策资源支持,以自身优势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提升,构建零壁垒的科技创新环境,实现两地为一区的政策环境互通、科研平台同建、科技资源和科研成果共享、科技项目相促。成都科学城、重庆科学城、绵阳科技城的建设也必须直面成渝地区科技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积极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创新团队和科研基地进行政策学习、资源借鉴和成果对接,并以打造全球一流科创基地为目标,努力从科研跟跑到创新并跑,甚至部分领域实现领跑,从而奠定川渝腾飞的科技支撑。

第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坚决贯彻第一动力理念,强化创新创造,形成“三生万物”态势。

“三生万物”,是一个哲学名词,来源于《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首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本来便是三分的,中间和两端,本是相比较而存在,经指认而得名的。人们在认识上,会有一个先后的次序,事物的存在,也常有隐显的不同,但一分为三的事实,则是客观的无处不在的。“三生万物”预示着宇宙万物的未来发展之道,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在物理学上,一体、二体问题可以精确求解,但三体问题就无法精确求解,甚至会出现许多奇异现象如混沌、分形、孤波、极限环等。

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这一点已经被反复证明。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

谁抓住了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谁就能够引领创新发展。比如之前人们使用自行车,现在依然使用自行车,但与之前不同的是,现在使用的是共享单车。今天的自行车已经是移动支付技术、卫星导航技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