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左江日报
大力推广“牛脸识别+”科技创新模式促进崇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自治区“改革攻坚落实年”攻坚落实事项的调研报告
□黄爱东易锴禤明黄少斌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畜牧业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今年我市年中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畜牧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66.2万头,同比增长12.65%,增速全区排名第二。牛出栏5.4万头,同比增长9.6%。羊出栏5.8万只,同比增长11.74%,畜牧养殖已经成为我市广大农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产业、特色产业。
“牛脸识别+”模式的应用情况及重要意义
为切实解决传统人工耳标验标有误差、出险理赔慢、养殖户“融资难”等问题,年,“一种基于动物识别金融保险方法及系统”技术,简称“牛脸识别”率先在天等县投入使用。只需用手机为肉牛拍摄数张多角度的面部照片,通过“牛脸识别APP”构建活牛AI面部识别3D数据组,即可生成每头牛唯一的生物特征数字身份,在此基础上建立牛脸ID(唯一识别码)数据库,实现对牛群的电子化管理。
“牛脸识别+保险”模式,开发肉牛养殖电子保险,破解活体承保理赔难题。一是使用手机“牛脸识别APP”对牛脸部多角度拍照,上传至系统数据库,迅速锁定保险标的身份,实现精准承保。二是通过“牛脸识别+测长估重”技术,能快速采集死牛信息,估算出重量,实现快速“闪赔”。截至年8月底,崇左市已完成11万多头牛的数据采集和承保,承保农户达3.6万户次,风险保障金额超10亿元,通过“牛脸识别”技术赔付金额多万元,受益农户超3千户次。
“牛脸识别+保险+贷款”模式,开展肉牛保单质押贷款业务,破解活体信用融资难题。“牛脸识别”数据库建立和保存每头牛的特定电子标识,通过深化“银保”联动,养殖户以保单增信,降低银行融资风险,有效解决养殖户无抵押物融资难题,实现保险公司精准承保、养殖户放心饲养、银行放心放贷三方受益的目标。目前,全市已有多家商业银行开展“牛脸识别+保险+贷款”业务,涉牛产业授信额度超7亿元。
“牛脸识别+养殖”全周期模式,提升智慧养殖水平,破解牲畜质量过程管控难题。一是建立电子围栏系统,在牛出入时自动识别,防止误入或未进栏。二是实行精细化投喂,可保证每一头牛能够单独进食,实现“精准到克”的喂养。三是可以为养殖户提供及时的远程诊断服务,实现对牲畜的及时治疗,降低养殖风险。四是推动肉牛的线上交易,构建高效的交易市场,降低交易成本,还能降低疫情交叉传播的风险。
“牛脸识别+溯源”全场景应用,延长产业链,为养殖户增收致富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牛脸识别+溯源”实现每一头牛的喂养方式、防疫过程、活动类型、交易信息、保险服务、运输路径、屠宰信息、冷链信息全流程可追溯,让消费者知晓牛肉的真正源头,买得放心、吃得安心。也为品牌升级及后续的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打下良好基础,助力我市牛养殖产业走上“名品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目前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各地发展不平衡。“牛脸识别+”技术目前主要在天等县开展,在龙州县、大新县少量推广。其中天等县“牛脸识别+保险”业务占全市的95%。二是地方财政负担重。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开展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通知》相关规定,以崇左市年肉牛养殖存栏量29.36万头、每头元保费计算,市、县两级财政支出累计超过3千万元。三是政策限制推广难。按照以上通知精神,一家保险公司只能在规定区域内承办保险业务,而“牛脸识别”技术专利为国寿财险公司持有,其他保险公司未获权使用该技术,这是目前限制“牛脸识别+”业务推广的主要原因。四是活体抵押风险大。畜牧活体体重、体形、健康状况不稳定,位置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养殖场所管理不规范,肉牛存在走失、被盗等风险,肉牛作为抵押物难以变现和管理,银行处置抵押物困难,成本高。五是应收账款金额高。由于各县(市、区)财政普遍“吃紧”,各地财政应收账款账面值居高不下。截至8月底,我市政策性农险近三年应收账款已超4亿元,对保险公司正常经营造成较大影响。六是农业数据互通难。目前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不完善,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体系,数据壁垒因各种原因无法打通。数据信息互不相通,“共生”环境还有较大不足。
推广“牛脸识别+”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意见
当前,我国正处在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交汇期,而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无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方向和重要内容。因此我市抢抓机遇,结合自然区位特征与农业养殖业优势,加快制定养殖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计划与目标迫在眉睫。“牛脸识别+”技术已经成为崇左市肉牛养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技术之一,在肉牛饲养过程中实现对养殖户、保险、银行、畜牧防疫、政府监管单位等多领域、多部门的降本增效,平均成本降低80%,整体效率提升90%,受到养殖户的普遍欢迎。
成立“牛脸识别+”项目推广工作专门机构。依据推广工作的需要,工作组拟由市发改、农业、工信、商务、大数据、财政、银保监等部门组成,适时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制定项目发展规划和具体推广方案,就当前在推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诸如政策法规、支持资金、技术培训等问题及困难逐项梳理,并研究下一步工作安排。
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完善和拓展“牛脸识别+”技术应用范围。一是加强“牛脸识别”技术研发。尽快将此动物脸部识别技术拓展到猪、羊等畜牧养殖领域。二是开发电子围栏系统,植入定位芯片,实时监测围栏内肉牛活动情况,实现肉牛活动状态可视化管理,最大限度避免走失、被盗等情况发生,确保肉牛安全,进而实现商业银行对肉牛活体抵押物权属的保全。三是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建立科技孵化基金和创新基金,创新面向智能养殖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快科技兴农和养殖产业升级,助力农业产业与农业保险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四是成立养殖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依据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的需要,引导养殖企业(户)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加快上下游产业发展,补链强链延链,提高产业附加值。运用数字技术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助力实现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养殖业保险及信用信息体系建设。
打破行业区域限制,建立健康有序的金融服务市场。以合规经营为前提,尝试在特定领域设定“试点开放区域”,为企业经营“松绑”,同时对在“试点开放区域”开展业务的保险公司经营行为加强管理,严格市场准入,杜绝因跨区域经营触发风险。
完善相关财政补贴,提高金融部门参与积极性。各地方政府应做足财政预算,向政策性农险补贴倾斜,为政策性农险提供全额支持,确保专款专用,逐年压降应收账款,提高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维持公司正常运营,让更多养殖户受益。
开展“牛脸识别+”科技创新试点,努力打造“天等模式”。天等县是最早使用和推广“牛脸识别+”技术的县,但是由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限制,“牛脸识别+”技术的推广目前仅限于保险和贷款的探索阶段。下一步将在“牛脸识别+保险”、“牛脸识别+保险+贷款”、“牛脸识别+养殖”全周期、“牛脸识别+溯源”全场景应用等方面大胆创新。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养殖户认识和接受“牛脸识别+”技术。各级政府要在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中,重视和推广“牛脸识别+”技术,大力宣传报道“牛脸识别+”的好处和意义,提高养殖户、养殖企业利用“牛脸识别+”发展壮大畜牧产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