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系年11月的作者投稿~先介绍一下个人的基本信息:本人男,北师大本硕,文科专业。
#秋招#
年的5月,在决定读博与就业的关口,我产生了迷茫。在导师和历史学院相关领导的建议下,两手都做了准备:
一旦下半年度就业情况不理想,就选择攻读申请-审核制的博士,初步拟定了几所考虑范围内的高校和所攻读的专业方向。
9月份秋季学期开学初,我在就业择业方面为自己详细罗列一个规划表格。首选高等院校。在学校选择层面,放开了地域限制,首选、工程类院校。之后在9月~10月内相继投了几所意向高校。
接下来是筹备考试阶段。我是从8月份开始着手准备,暑假选报了一个为25天的训练班,初步对各类考试结构及问答方式有所了解;
同时查阅相关高校历年笔试考题资料及校史校情,初步对意向高校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最后,给自己制定详细的学习规划,从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总计划,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为日后的求职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历时一个月的求职得以顺利落幕,主要凭借在北京师范大学辅导员岗位积累的相关工作经验和学科背景,我在与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的博士,清华、浙大、南大、人大、复旦、西澳等众多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硕士同台竞技的情况下,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东华大学三所高校的青睐。
权衡利弊,我选择与上海东华大学签约,主要从学校承诺攻读博士学位的渠道路径、职业发展前景及相关待遇保障三个角度考量。
期间也曾收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的笔、面试通知。鉴于部分高校考试时间冲突,加之已有签约意向,只能从中择优选择,适当放弃。
我参加过的笔试面试的具体过程如下:
(东华大学,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建设高校)
东华大学的笔试题,包含类似于公务员考试的行测和申论题,很考察考生的辩证思维和理解能力。这个过程大约有多人入围,最终经过笔试的筛选,入围面试的只有30人左右。
面试包含自我介绍和回答一些问题,我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选择来上海工作?你认为我校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说一说上海的优点和学校的优点即可。
第二个问题很考察临场发挥能力,考生们切记不能被问题本身所迷惑,一定不能说学校不好的地方,领导不会录用还没有来就说单位不好的考生。
我回答的是我认为学校各方面都很好,也相信学校会发展的越来越好,没有直接被问题绕进去。
最终,我通过了面试,学校给出的待遇是工作三年后可以在职读博,落实上海市的户口,以后子女可以就读东华大学附属的学校。在一个大城市生活,户口是很重要的,我也十分看重这一点。
与此同时,哈尔滨工程大学也给了我offer,提供哈尔滨户口,但是不提供在职读博的机会,待遇一般,每个月大概+;上海交通大学也给了我录用通知,但是不提供上海户口,也没有在职读博的机会,待遇比哈尔滨的高,每个月大概+。
权衡利弊,我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平台和单位。
(哈工程,工信部直属,“国防七校”之一,,双一流建设高校)
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笔试题是职业能力测试,内容是和辅导员岗位相关的理论知识。
面试包括面试老师对我简历上的经历进行提问,比如:参与某某科研项目的一些细节,读研期间某高校的兼职教师经历,还有读过哪些和辅导员岗位相关的书籍并进行回顾和介绍。
(上海交大,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建设高校)
上海交通大学在进行笔试之前,首先进行了严格的简历筛选,本硕均为,的学生才有机会进入笔试。笔试的题型是:教育学、心理学、逻辑推理题相关的一些理论选择题和问答题,还有时政热点问答,比如:国家领导人的一些讲话包含哪些哲学原理,今后在工作中如何加以运用等等。平时要多留意时政热点,这样在考试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
面试的问题是:如何应对辅导员工作中的一些突发情况;大一的学生刚入学时会对新环境不适应,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对于硕士来说,入学的第二年或者第三年就需要开始找工作,所以时间相对来说更加紧张。
首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与人生目标。
其次,简历与自我介绍一定要提前准备好,不要临时抱佛脚。绝对不能制作一张简历就以为万事大吉了。
简历上的实习经验,课程,获得的奖项与荣誉一定要与你想应聘的工作紧密相关,不要贪图包含内容的广泛性,重点在于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整体的风格要成熟稳重,不能太过花哨浮夸,学会站在HR的角度去思考什么样的简历才是最清楚简洁,而又吸引眼球的。
实习经历的描写不要太过泛泛,要有具体的数字与内容支撑。
除了简历之外,最基本的还有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一定要有亮点,重点一定要突出,而且应当包含针对该求职单位的信息。比如应聘教师岗位的话,需要了解对方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办了什么课程,申请过什么项目,你的自我介绍也就需要针对应聘学校的特点来介绍,你有哪些优势,这些优势是如何与该学校的特色相适应的,如果只是千篇一律的自我介绍,没有任何记忆点,很容易会被埋没在千千万万的求职者中。
关于就业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我有以下建议:
除了本校的就业网站一定要留意其他渠道,如各高校的就业网站等。
我们的辅导员老师常说,找工作其实也是在比拼搜索信息的能力。就业网站、心仪工作单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