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模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斜阳墙角疑铺锦,红黄紫白交相映的紫茉
TUhjnbcbe - 2024/3/5 16:15:00

斜阳墙角疑铺锦,红*紫白交相映。也助晚妆忙,风来冉冉香。佳名偷末丽。野意饶媚娟。留得果盈盈,还将粉细匀。——清·叶申芗《小庚词·菩萨蛮》

6、7月间夏初之时,就能看见紫茉莉的倩影了。

紫茉莉,绝对是被名字给耽误了的了典型。

“佳明偷末莉”它借着茉莉的名,却又和茉莉分属两科,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众人都倾向于接受,它之所以被称为紫茉莉、野茉莉,就如清代著名的植物学家吴其浚在其著作《植物实名图考》中所说的:

“野茉莉,处处有之,极易繁衍。高二三尺,枝叶披纷,肥者可荫五六尺。花如茉莉而长大,其色多种易变。子如豆,深黑有细纹,中有瓤,白色,可作粉,故又名粉豆花。”

“花如茉莉”而得名的说法其实很勉强,因为比起茉莉,它更像是喇叭花,估计很多人都有把紫茉莉摘下当小喇叭吹的经历,而且还真的能吹响。

更何况茉莉只有钟情于白色,无论是单瓣还是复瓣。但是紫茉莉“色多种易变”,除了常见的紫色之外,还有红*、白以及杂色,比如一朵花上半红半*,或者白色花上撒着星星点点的紫,甚至在一株之上就可以开出诸多不同色的花来,但花型却只有单瓣的。

又有人说,紫茉莉香若茉莉,只是稍淡,而且都是*昏到夜晚这段时间花香最浓,只不过,一个雅,一个俗。

这个理由似乎也不成立,因为第一个要跳出来反对的就是“花痴”乾隆皇帝。某日,他心血来潮要赏玩紫茉莉,结果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他觉得:

艳葩繁叶护苔墙,茉莉应输时世妆。独有一般怀慊防,谁知衣紫反无香。

反正就是觉得不香。皇帝金口玉言,对紫茉莉浪得虚名很不满,于是,紫茉莉就从明清宫廷御用的“胭脂花”贬入了寻常百姓家,并成了巷尾阡陌、田间地头、甚至各种形色的花中都能夹生的著名野花一族。

也许,正如清代的陈淏子在《花镜》中说的“其艳不久,而香亦不及茉莉,故不为世重。”

林清玄也说“紫茉莉是乡间最平凡的野花,它们整片整片的丛生着,貌不惊人,在万绿中却别有一番姿色。”

别看在大作家林清玄、汪曾祺的散文小说里,被称为“晚饭花”的紫茉莉开得如此热闹、发疯似的生长,细思极恐的是,这明明就是一场“物种入侵”嘛,生命力太顽强了。

说起来,紫茉莉作为外来物种,原产于美洲大陆,首先由阿兹特克人在墨西哥栽培,之后被引入欧洲。在国际上,紫茉莉的通用名之一为MarvelofPeru(秘鲁奇迹),因为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紫茉莉是在16世纪从秘鲁传入欧洲的。

至于,紫茉莉何时以及如何传入中国的,首先得归功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带来的全球物种大爆发。中国明朝初期实行了海禁,到年部分解禁,期间,中国和葡萄牙通商、战争,纷扰不断,紫茉莉也随着大批的外来的货物和物种进入了神秘的东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非本土生的花草植物,都是在明朝时传入中国的原因。

最早出现疑似紫茉莉的文献记载有明初兰茂的《滇南本草》:“苦丁香,即野丁香,花开五色”,后来来经过考证,此苦丁香就是紫茉莉,但是和中葡首次通商的时间又对不上,早了一两百年。

后来又有康熙年间汪瀚等人编辑的《广群芳谱》中引用明代明代高濂《草花谱》的记载曰:“紫茉莉,草本。春间下子,早开午收。一名胭脂花,可以点唇。子有白粉,可敷面。亦有*白二色者。”但据考证,《草花谱》所佐证的紫茉莉传入中国的时间,还有待考证。

但不管这些“官司”怎么打,明朝时,紫茉莉与中国人的故事确实已经发生了。

明朝中晚期,“紫茉莉”一名正式鉴于文献记载,陈继儒手订《重订增补陶朱公致富全书》:“紫茉莉,一名状元红。春间下子,花紫叶繁,早开午收。”

中国人信仰“名不正,言不顺”,既然名已定,紫茉莉所要等待的就是被发现和闪光的机遇。

相传明末的崇祯皇帝不喜宫中女子以铅粉涂抹脸面,天生爱美又不敢违逆圣意的宫中女子们,纷纷寻找替代物。紫茉莉大概是因为外来的身份以及艳丽的颜色,入了某个贵人的法眼,被制成胭脂涂抹后,崇祯皇帝也并不讨厌。于是,后宫女子们从此就爱上了紫茉莉做成的化妆品,为了容貌永存、也为帝王之心。

清朝奇书《红楼梦》中,贾宝玉也曾用紫茉莉花种子做的脂粉,安慰受了委屈的平儿。

“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像别的粉涩滞。”

可见东西稀贵且美容效果不凡了。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紫茉莉也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宫廷、大户人家所青睐的“胭脂花”,直到乾隆皇帝的一首不甚通顺的打油诗,而坏了前程,最终沦落为民间野花。

真是,紫茉莉的兴衰,成也帝王,败也帝王。

不过呢,和帝王有关的传说等等,大多存在着人云亦云和人为意淫,当不了几分真,只是图个热闹和满足一下八卦之心。

但是明清两代所流传的关于紫茉莉的诗词,却是值得穿越时空界限与之唱和的。

山林有蔓卉,香色亦纤新。绾髻能增艳,和铅可点唇。空斋宁用此,聊藉缀苔茵。

明代李之世的《胭脂花》很是小清新,恬淡的生活,就应该配以紫茉莉的纤新香气,何况这紫色的花儿,可以装扮美人,也可点缀屋子。

明末清初的何巩道也有一首《胭脂花》:

偶托孤根在百蛮,夕阳疏影一时殷。新妆近水低如诉,密叶临窗静可扳。落照晚添宫井色,流痕遥点铁骑班。汉家坐失山阴后,不独青闺尽减颜。

名为胭脂花,其实根本无意说花,浓浓的故国之思,让所有娇颜都失去了颜色。

同是明末清初的彭孙贻,写了一首《紫茉莉》:

惨碧蒙茸覆小山,胭脂渍露晓潸潸。雾绡夜剪鲛人锦,茱带寒吹燕女鬟。冷艳花姑惊弄色,妖妍阿紫自低颜。却怜华落秋妆怯,好拭红绵映指环。

虽然着力描写了一幅梳妆的画面,但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衰败颓丧之意。

到了清代,清初诗人、岭南三大家之一的陈恭尹写的一首《胭脂花》,终于将注意力放回了紫茉莉本身,还多了一份豪气:

非藤非树漫成窠,对节方茎用若何。茉莉丛低推特艳,石榴红缀正相和。缠绵懒蕊珠须短,澹薄微香粉汗过。不用浪誇颜色好,焉支山下汉儿多。

清朝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也曾写过一首《惜红衣·紫茉莉》:

娇女烟飞,新歌云散,倚秋无力。点砌幽花,明霞衬天碧。土化鸳鸯曾记取,烧金仙客萧寂。钗折凤鸾,访工人消息。平康巷陌。佩解罗囊,红蕤枕相藉。奇葩恰许掩冉,芸窗北。试问雁来霜后,几度小阶巡历。只紫荆一树,何处照他颜色。

真正给予紫茉莉的笔墨,只有“点砌幽花,明霞衬天碧”和最后一句“只紫荆一树,何处照它颜色”,比起乾隆皇帝所认为的紫衣无香即没品格的偏见,吴敬梓显然看到了紫茉莉柔弱背后的坚守,以及在繁华过后的平淡。

相对于文人们的伤春悲秋和托物言志,显然,老百姓们就实在地多,所以紫茉莉又有了很多别名,什么晚饭花、夜晚花、、地雷花、夜娇娇、官粉花、潮来花、烧汤花、粉豆花、洗澡花、晚茶花、夜来香……英语里,紫茉莉也叫四点钟花,其实都是源于紫茉莉傍晚开花的特性,正是做饭、洗澡的辰光,当然那是旧日的中国,是乡村田园、从前慢的过去。

汪曾祺会说:“看到了晚饭花,我觉得一天的酷暑过去了。也感到一点惆怅,很淡很淡的惆怅。”

林清玄散文中的妈妈会说:“煮饭花是一个好玩的孩子,玩到黑夜迷了路变成的,它要告诉你们这些野孩子,不要玩到天黑才回家。”

酷暑之后见凉意,洗净铅华始见真,才是紫茉莉的寓意吧。

浓艳颜色却又质朴的花朵,清幽淡淡又不馥郁的芬芳,最是平凡生活的点滴写照。它开了,就意味着夜晚的逐渐降临,以及可以大口朵颐家中饭菜了。

只可惜,城市的节奏,生活的作息,已经将这一份美好变得稀薄而艰难,只有留在记忆深处的点点乡愁和淡淡惆怅了。

再见,紫茉莉,已是回不去的故乡。

1
查看完整版本: 斜阳墙角疑铺锦,红黄紫白交相映的紫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