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不仅是碑学大兴的时代,帖学也是清代书法发展的又一脉络。书法史称乾隆以前的时期为“帖学期”,其后为“碑学期”。学帖之习由来已久,至清代,康熙好董其昌书法,而乾隆好赵孟頫,上行下效,帖学之风炽热。乾嘉以后,碑学大兴,篆隶书和北碑盛行,行草书一度衰落。赖有赵之谦,何绍基,邓石如,康有为等从事碑帖融合的尝试,在工具,书写方法等方面进行革新,使行草书焕发出新的生机。
傅山草书千字文傅山草书千字文傅山(-),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石人等别名,山西太原人。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著有《霜红龛集》等。傅山诸体兼擅,尤擅行草,其草书融入浓厚的篆籀笔意,擅长用使转,造型欹侧,潇洒飞动而气势不凡。他提出的著名的书法主张“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王铎,傅山都属于明末遗民书法家,但因为傅山较王铎岁数小,主要生活在清代,故作为清代书法家论述。
《尺牍》局部刘墉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高密(今山东诸城)人,清代书画家,政治家,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其书从赵孟頫入手,早期作品“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后来形成笔酣墨饱,章法简约,点画丰腴肥厚,墨色浓淡相间,清丽脱俗而雍容富贵的行书风格,时人誉为“浓墨宰相”。
《行书对联》何绍基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官编修。精说文考订之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书法自成一家,草书尤为一代之冠。著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钞》等。
何绍基书法早年从颜真卿,欧阳询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他临习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其行书则以颜真卿《争座位帖》为根基,后融入北碑笔意,形成了行笔坚实,力重势沉,结字正欹交互为用,章法自然疏放的艺术特色。
《行书条幅》局部赵之谦赵之谦(-),初字益甫,号冷君,号悲庵,梅庵,无闷等,浙江绍兴人。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其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益良多。
赵之谦最为得意的是他的碑体楷书,他在给人的尺牍中曾说:“于书仅能做正书,篆则多率,隶则多懈。草书本不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然平生因能学篆而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然而在当今看来,他本不擅长且仅能用于写信的草稿书体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赵之谦行草书笔法精妙,善用转折,随遇而用,笔致自然,并将魏碑的厚重质朴寓于流动的线条之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行书诗轴》局部康有为康有为(-),号广厦,号长素,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著有书法理论《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十分推崇碑学,他的书法用意并不在篆隶,而在北朝碑版。作为一介仕子,早年的康有为也曾写得一手端正精妙的唐代风格楷书。但后来他却推崇北碑,贬低唐碑,将北碑特点融入行书,书写上以放射状弧线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用笔以长锋羊毫为主,势大力沉。对于他这种以北碑笔意又参以己意而写行书的方法,后人褒贬不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康有为的行书风格已经与晋唐流韵有了迥然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