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联社
财联社8月1日讯(记者吴昊)财富管理最后一公里是由投顾队伍实现的。伴随着行业更大需求,以及投顾队伍的更加壮大,如何助力这最后一公里走得更稳、更好,行业整体正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类研究与探索。
中证协最新召开的证券分析师与投资顾问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中证协党委书记、会长安青松提到,“加强对管理型投顾的研究与探索,为深化投资端改革提供支撑。”
安青松同时提到,大力发展管理型投顾业务,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善资本市场投资生态,促进金融体系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发展管理型投顾让中小投资者能够享受专业化的投资管理服务,有利于增强资本市场资金供给的稳定性、专业性和多样性,提升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委员会可在调研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市场实际,借鉴国际经验,积极研究相关制度建设工作。
此外,当日会议中还重点围绕加强提供投价报告执业行为管理,提升投价报告质量,修订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和证券分析师参加外部评选自律规则,推动证券研究业务与投资顾问业务高质量发展等进行了讨论,提出意见建议。
本次全体会议在贵阳召开。刘元瑞主任委员,黄燕铭、路颖、杨涛、郑治国、徐海宁副主任委员,以及全体委员30余人参加了会议。协会党委书记、会长安青松,副会长孟宥慈和证监会机构部二级巡视员李莹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主任委员、长江证券党委副书记、总裁刘元瑞主持。
中证协定调,大力发展管理型投顾业务
在中证协第七届证券分析师与投资顾问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中证协针对投资顾问业务的发展进一步定调。
当日会上,中证协党委书记、会长安青松强调,加强对管理型投顾的研究与探索,为深化投资端改革提供支撑。
所谓管理型投顾,是与“非管理型投顾”相对的概念。从券商投顾角度来说,二者最核心的区别在于是否可为投资者实现自动调仓。管理型投顾下,主理人改变标的基金配置比例或更新投资建议时,投资者账户内的基金也会进行自动申赎,无须每次都征求投资者的意见,对客户投资过程的干预能力、非理性行为的纠偏能力更强。而非管理型投顾则由系统将调仓信息推送给跟投人,跟投人自己决定是否跟调。
而从投资者角度来说,中金公司在相关研报中提到,投资者拥有的投顾策略是管理型还是非管理型的关键标准,是投资者在服务过程中的决策权限。对投资者来说,如果整个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可以决定的只是转出与转出策略,无法干预持仓资产,则投资者所选择的服务属于管理型。反之,如果投资者自身可以有调整持仓资产的自由性,有最终投资的决策权,则该投顾服务属于非管理型投顾。
安青松表示,大力发展管理型投顾业务,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善资本市场投资生态,促进金融体系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自年10月开启试点的公募基金投顾,是国内管理型投顾业务的重要先行实践。从定义来看,基金投顾是包含投资策略、投资规划、投资者教育等在内的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财联社记者曾从监管处独家获悉,证监会正组织研讨与认证,有计划在未来推出股票投顾业务试点。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推出预期应是较为明确的,但会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尽管目前股票投顾落地的具体时点仍未有最新动向,不过中证协此番对管理型投顾业务发展的定调,也为这一业务试点增添新的期待。同时,当前仅作为小范围试点的公募基金投顾业务,未来是否有可能全面放开,也颇为值得
广发证券课题组在《中国证券业协会年优秀重点课题“券商财富管理买方中介定位、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建设——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实证检验”》一文中就曾经建言,加快开放基金投顾业务牌照。
该文指出:“建议监管逐步放开所有证券公司的基金投顾牌照,这不应成为服务客户的掣肘,而是促使金融机构建设有价值的投资顾问服务体系,更有利于投资者的利益。”
安青松在当日会议上表示,发展管理型投顾让中小投资者能够享受专业化的投资管理服务,有利于增强资本市场资金供给的稳定性、专业性和多样性,提升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委员会可在调研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市场实际,借鉴国际经验,积极研究相关制度建设工作。
管理型投顾下,“顾”的能力更受
近期,监管层围绕投顾业务发展的研究、调研密集起来。据财联社记者此前获悉,7月26日中证协还就券商投顾业务进行了一次问卷式的摸底调研。
在该份问卷调查中,中证协以26道问题(含19道单、多选题和7道开放性问答)重点聚焦了投顾队伍建设、服务客户情况、考核走向等具体内容。这当中还尤其
截至7月29日,券商已按要求完成反馈,部分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这或许意味着投顾业务正在酝酿大动作。
试点已两年,基金投顾业务作为管理型投顾的率先试水,正在稳步发展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场共有60家机构获取试点资格,其中13家为今年内新增,进一步扩大了基金投顾行业的发展。目前有43家试点机构已展业,包括20家基金及基金子公司、20家券商以及3家第三方销售机构。
行业投顾队伍的持续扩容,也是投顾业务迎来高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中证协统计,年上半年,证券行业共计有从业人员34.3万人,同比增长1.77%,增员近人。其中,投资顾问人数达7.09万人,同比增长10.14%,增员超过人。
从目前的实践经验看,如何在“投”的能力之上,提升“顾”的服务,或是以基金投顾为代表的管理型投顾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核心在于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解决方案。”中金公司在相关研报中表示。
中金公司提到,基金投顾策略是投资者投资基金产品的综合解决方案,既包括策略本身,也包括配套的投顾服务方案,两者具体如何搭配取决于策略的投资逻辑、以及怎样使投资者更好地跟随策略这两大因素。其中根据主理人的策略设计并执行合适的投顾服务方案,就是投顾机构“顾”的主要工作和价值所在。
机构需要在投资者参与度与投资收益保障方面进行权衡,以投资者体验为中心,容易忽视“顾”的机构可以尝试发车型投顾培养与客户交流的习惯,“投”的能力欠缺的机构可以充分引入外部策略,自身专注于辅助和陪伴投资者执行策略。
与此同时,去年底至今,资本市场疲软,财富管理机构AUM增长与营收增长趋势背离,再一次印证买方投顾转型的迫切性。
中证协重申行业执业规范与声誉风险管理
当日会议还着重探讨了券商卖方研究所的投价报告专业水平,以及分析师、投资顾问队伍等从业人员专业声誉激励约束机制等重要内容。
中证协党委书记、会长安青松指出,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涉及监管理念、体制的深刻变革和证券行业机构能力和责任体系的重塑。证券行业机构需要不断加强能力建设、强化责任要求。
一是提升发行定价能力,规范提供投价报告行为。发行定价的市场化是注册制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证券公司卖方研究为发行人提供了增值服务和价格发现的基础,同时体现了发行定价能力和竞争力。委员会要将提升投价报告专业水平作为重点工作之一,进一步规范投价报告的形成过程,防范利益冲突,发挥投价报告在发行定价中“锚”的作用。
二是加强分析师、投资顾问队伍建设,构建从业人员专业声誉激励约束机制。证券分析师、投资顾问提供的服务涉及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其一言一行受到市场的广泛
随着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委员会要推动行业机构更加注重培养具备专业主义精神的人才队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建设,厚植培养“忠专实”人才的文化底蕴。建立健全声誉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分析师、投资顾问声誉信息全过程管理,探索建立声誉资本积累制度,打造珍视职业声誉的行业氛围。
证监会机构部二级巡视员李莹在讲话中强调,证券分析师、投资顾问应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大局意识,紧紧围绕更好服务资本市场和国家经济发展建设建言献策;坚守“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基本要求,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专业审慎发表言论。证券分析师在注册制改革中应发挥应有作用,履职尽责,提高定价能力和投价报告质量,促进形成公平有效合理的发行定价机制;积极践行行业文化,维护行业形象。
证券分析师在注册制改革中应发挥应有作用,履职尽责,提高定价能力和投价报告质量,促进形成公平有效合理的发行定价机制;积极践行行业文化,维护行业形象。
结合日前行业发生的多起声誉风险事件,记者也留意到,今年以来监管层面已多次以监管罚单或行业情况通报等方式,为分析师等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规范、声誉风险管理敲警钟,强监管信号进一步明确。
在此前报道中,财联社记者了解到,自年10月,中证协制定并发布《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简称《指引》)以来,多数券商均已根据相关要求对声誉风险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升级。在声誉风险管理相关制度要求之外,部分证券公司对从业人员执业行为的督导也落实到了考核机制上。
与此同时,为切实加强各业务条线的风险意识,合规风控更渗透进了证券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并同时定期组织防范道德风险和声誉风险的培训活动,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