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模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985应届生,花钱也要进大厂996
TUhjnbcbe - 2025/4/7 18:28:00

文丨周天财经,作者丨刘西有,编辑丨周天

有人在大厂猝死,却也有人在花费高昂的「买路财」进大厂。

近日拼多多员工接连的猝死、自杀,使得拼多多为代表的「大小周」和「」大厂开始饱受舆论的质疑,揭开了互联网「高薪高压」工作现状的月之暗面。

与此同时,也还有一大群毕业生,前赴后继地汲汲于大厂,正在试图通过支付高额「买路钱」的方式,获取大厂实习机会。

不久前的一篇《谁在编制大学生有偿实习的暗网》,撕开了大学生付费实习的一个暗角。我们寻访到一位「进大厂」辅导老师,讲述了他在几年间所见到的付费实习内幕。

在他眼中,机构和「导师」帮助了没有资源的大学生获得了实习机会,帮助他们应对秋招。对于学生来说,通过付费氪金,「升级装备」,而挤掉了没有金钱buff的同龄人。

说到底,这是一门生意。

但更值得忧虑的是,一旦这样的现象蔚然成风,也就意味着,一部分人上升通道被封死,社会流动性会被大大削弱——毕竟,家境殷实的中产后代,更有可能掏得出这几万到十几万不等的求职「买路财」。

带着这样的担忧,我们决定继续深挖大学生求职里的黑暗角落。

一位接近付费实习机构的导师黎明接受了稀有观察的采访。从年起,他一直担任某知名求职机构的兼职导师,所接触的业务包括面试咨询、简历修改以及付费实习。

从黎明的讲述中,我们或许可以一窥大学生求职行业的乱象。

“入了这行才知道,大学生的钱有多好赚。”

我是年开始接触到大学生求职机构的。夸张的是,那时候我还是大四的学生,只是因为写过几篇有关秋招的经验帖,就被机构盯上了。他们开出的条件是:每小时,给学生做面试辅导。

我确实在面试上是有些经验的,但是第一次接到的「客户」就是个比我年纪还大的研究生。当他跟我倾诉秋招的痛苦,需要我这位「有经验」的导师给出一些建议的时候,我只能搪塞他有关我在哪些企业任职的信息。

我不想骗人。机构保证给我的头衔只是「求职导师」。毕业后,我入职某大厂,头衔就变成了「x公司资深业务」导师。接活儿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开始有针对性的接跟产品经理相关的简历修改,以及相关的付费实习。

入了这行才知道,大学生的钱有多好赚。

这些学生需要跟机构签订合同,付费大概在-0不等,合同包括的项目也会不同,具体区别就是简历修改+面试辅导+是否包实习内推+是否能入职当实习生。

辅导次数越多越贵,但是最贵的一档就是付费实习。如果能确认去某大厂实习,学生需要再单独付费给机构。

我一直不理解,大厂的实习其实很好找,但是这些学生却要在机构里付费寻找这些机会。

每天,机构的「老师」会在朋友圈发布各大厂的实习机会(大部分都是从微博、各个渠道扒的),然后让学生们挑选,声称可以「包内推」,但其实最多就是找个跟该公司有关的人士那里发发简历。

机构人员的内推朋友圈截图/受访者供

对于大厂里的职员来说,其实「招实习生」一直处在一个灰色地带。实习生本来就是廉价劳动力,HR一般会认真考核正式员工,但是不会对每个实习生都来一轮面试,特别是业务繁忙的时候,我们部门动辄要找二三十个实习生,HR也不了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自然都放权给业务方去招聘。

我和我的同事一年可能要招上几十个实习生,大部分渠道都是我们自己去找,类似于学弟妹推荐、微博朋友圈发一发,你说这种不算裙带关系吗?也算。

那么有人付费来换取这种裙带关系,似乎也没什么不对。

价格本身,其实也是「诚意」的一种筛选机制。

实话说我没有真正「卖」过付费实习的岗位。虽然机构经常给我内推一些简历,希望我用这些孩子。但是一看简历我就觉得招过来不太行,要么就是学校专业实习经历完全不匹配,要么就是简历空空如也让人怀疑能力。

我不太想赚这个钱,虽然据说内推成功一个实习生,可以得到左右,比面试辅导赚钱多了。但是机构应该拿到的钱更多吧,据说有1-2万。之前我还不知道,原来他们发给我一个简历,就算「内推」了,学生就要为他们这个行为付钱的。

只能再次感叹,学生的钱真的太好赚了。

大概-年,我收到的简历里,还是二、三本学生以及海外野鸡大学的居多,从简历里可以看到他们为什么选择付费:

大学里可能就知道玩了,没有任何实习经验;

之前学金融、法律,但是学历不过关,也进不去行业好公司,转而去互联网,但是又没有实习经验,所以想要第一个敲门砖;

有一定实习经验,但是不连续也没有产出,想转产品没有相应能力证明;

.......

总之,我称为是一群人民币玩家,没什么能力,快毕业了才着急的人。

他们能打败同样浑浑噩噩度日的同龄人,但是却打不败那些早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努力实习努力有产出的人。

但是近几年,我突然发现情况有了变化。最近一次,我给一个人大本科、哥大硕士的学员做培训,她焦虑的点是自己无法留在美国,但是回到中国却无法进入四大,因此想找一个互联网的工作,却在秋招中屡屡碰壁。

另一个本港大硕士的男孩,在面试中提出来,想知道更多有关产品经理的职业规划。这是之前的学员不会提出来的问题。

学员的质量和水平在提升,但是机会却越来越少。

也难怪内卷化这个词,最近从学界走入了寻常百姓的词库里。

这几年,我们也不像业务扩大期那么招实习生了。维持业务的基本运营,就需要固定几个实习生就好。可收到的简历却质量越来越高:北大清华,藤校,各种眼花缭乱的实习经历,却无法缓解他们找工作的焦虑。

实际上,购买某种确定性的结果,就成了他们缓解焦虑的方式。

我们不得不淘汰掉那些没那么闪亮的人,尽管他们也很优秀,甚至可能在早些年,会被认可。可能这就是内卷吧。

内卷让付费实习的人变得多起来。金钱buff不是个加分项了,成为一种必然选项。想进大厂,就只能靠「内部」人士降低难度。我身边甚至有别的组的实习生,在秋招期间给自己的同学付费内推。

这行的门槛在降低。只要你曾在大企业任职过、有些修改简历、面试的经验,就可以被称为「导师」,甚至可以独立接活儿。

朋友圈有个辞了职「创业」的导师朋友。据我所知,他在企业中工作的并不如意,连续两年绩效都是垫底的。但是却开班办学,给学生讲如何找工作、如何在职场中生存。这可能是最荒谬的一点了。

而他在企业中工作的经历,被他写进

1
查看完整版本: 985应届生,花钱也要进大厂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