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模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会择业才会积累财富
TUhjnbcbe - 2025/6/11 20:38:00

未来已不再是曾经的未来,而现在也不再是曾经的现在。

------马丁.沃尔夫

一、老梁的困惑和华姐的苦恼

老梁是浙江一个做汽车内饰品配件的中型企业的老板,丰田等几个大的汽车企业都是他的长期客户。企业利润一直不错,曾一度雄心勃勃的想冲击上市,但是从年开始,汽车销售颓势出现,企业利润急速下滑,上市计划搁浅。本来指望年能翻身,但是年汽车行业持续萎靡,新车销售再创新低,一边是企业利润下降,一边是银行开始抽贷,老梁过得焦头烂额。

家里也不省心,太太在澳大利亚陪两个女儿读书,每天看新闻都提心吊胆,觉得国内经济形势不好,催着老梁把上海苏州的房子全卖了,换成澳元和美元去阳光海岸职业。但刚大学毕业的女儿却吵着要回国创业,开时尚买手店,希望爸爸支持他购置商铺。年快结束了,老梁陷入了困惑,自己到底该进?还是该退?该留人民币还是美元?如果买资产,该买什么样的资产?自己才四十六七岁,如果不做现在的行业了,到底该做什么?未来行业的风口到底在那里?

与此同时,47岁的护理员华姐正从北京风尘仆仆地赶回老家,山西吕梁。和前些年不同,华姐不再为参加朋友聚会而局促不安。这几年,她的收入持续飞涨,年每月的薪水已经超过了1万元,一两年的储蓄就足够在县城付首付买房。原来曾被她羡慕过的“捧铁饭碗”和”坐办公室”的同学,却好像陷入了某种凝滞的泥坑。煤炭局、粮食局、邮政部门这些炙手可热的单位,都变得门可罗雀。女性甚至不到40岁就内退了。邮政部门负责人事的朋友总是唉声叹气,说快递行业起来后,邮政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八年没涨过工资了,一个月到手的薪水,还不到三千块。县城的银行、保险公司、各种机关单位也都一派颓势,收入上越来越大的差距让华姐颇有些扬眉吐气。

但是华姐也有自己的苦恼,一是买房的事情。老家的房子便宜,老公撺掇她在老家再买个大房子,说“那点钱拿在手里都毛了”。这几年越来越高的房价让华姐隐约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但又不确定究竟用这几十万块钱的血汗钱能干什么。二是女儿的事情,这是华姐更大的心病,女儿心灵手巧,但读书资质平平,也就能上个三本,女儿私下里跟她商量,想学门手艺,早点出来工作。平心而论,华姐希望女儿弥补自己的遗憾,成为“大学生”。但现实情况又让她犹豫,现在不比当年,县城里好些人家的孩子读了三本出来,高不成低不就,最后都窝在家里打游戏。而自己这些年呆在北京耳濡目染的学到些新鲜名词,也跟在雇主家里穿梭来往的健身教练、美容师、化妆师聊过。他们大多是小地方来的“九零后”“九五后”的年轻人。很多人收入远远的超过自己,都活得阳光自信,花姐问自己女儿,是不是也可以走这样的路呢?

乍一看,老梁的困惑和华姐的苦恼是两个全无交集的故事,一南一北,大城小镇,迥异的阶层、学历,财富累积方式和人生模式,但仔细琢磨,所有“迥异”之下,都是同样的问题,一个中国百姓或者一个中国家庭,面对未来,到底该怎么选择?

站在发展的拐点有两个关键词,让职业选择变得更晦暗,也更光明。第一个是人工智能,第二个是万元美金社会。

一方面,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变革,会使具有可编码,可重复性劳动特征的职业快速贬值。这些职业就像希腊神话中劳而无功的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样,成为“推石头型”职业。

另一方面,中国即将跨进万元美金的中产型社会,“怕死、爱美、孤独”的消费趋势,创造了更多有长期复利效应的“滚雪球型”职业机会。医生、护理人员、人工智能工程师、心理咨询、宠物医生、健康师等,这些学历门槛迥异,但是技能提升,更依赖于长期累积进化的职业,来到这个时代的聚光灯下,每一颗种子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土壤,都会找到符合自身禀赋优势的“滚雪球”赛道。

二、林间有两条道

-年裁员是中国职场随时可能掉下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年初,河南的富士康iPhone生产线被媒体爆出裁员五万多人,二月长安福特开始在重庆装配厂裁减数千名员工。五月,被视为硅谷国企的甲骨文,突然裁撤中国区研发中心名平均年龄37岁的“老”程序员,被迫重上求职市场,不无尴尬的和大批精力无穷的20多岁的小字辈竞争。

同年五月国家宣布,两年内基本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现不停车快捷收费,大批曾经有事业编制的”旱涝保收”的收费站工作人员忽然被下了岗。三四十岁的收费站大哥大姐不得不重新走入社会。

职业选择是一个普通人财富积累的重头戏,这个观点大概会被市面上很多“财富大师”怒怼,很多人善于谈论钱生钱的鸡汤;一个人要致富不能依靠工资(劳动性收入),还是要依靠“睡后收入”,即躺着就有收益的金融资产。但现实的数据告诉我们,直到年,全球普通人财富的主要来源永远是劳动所得。

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本的积累,最重要的来源就是职业,职业选择不仅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长度和高度,更决定了其财富水平,甚至家庭财富的代际传承。但职业选择从来不是一个容易的命题,找到技能稳定,快速成长,又可以积累长期人力资本的职业,就像找到那条铺满滑雪的长坡,财富人生的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远。

一个高中文化的农民工子弟想顺利地在北京找份高薪的工作,拿到北京户口。这听上去是不是很魔幻。年北京积分落户的通过率不到5%,大批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都因为几分之差被这座城市挡在门外。

但现实永远比想象精彩,在北京市通州区,有所几乎没人叫得出名字的高职学校--北京卫生职业学院,他是一所专科学校,偏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从这里出来的学生不是所谓的“天之骄子”,也没有那张薄薄的“大学文凭”。但是和一般大学不同的是,每年一到毕业求职季,在绝大多数毕业生绞尽脑汁写简历找关系,像蚂蚁一样穿梭于各种求职场所,这所学校的门外,却站满了来要人的单位,这所学校护士专业的学生尤其抢手,可谓一人难求。

用人单位不仅包括国内北上广深医院,还有大批海外高端的护理机构,丰厚的薪水,齐全的各类保险,大城市户口、出国签证,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能想到的待遇都是来这里要人单位的标配。

为什么?因为中国医护行业的供给和需求实在是太不匹配了!

截止年的年底,我国注册的护士总数为万,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数为2.94名,严重落后于欧盟(8名),美国(10名),日本(11.5名)的水平,如果以国家规划的年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4.7名的标准来算,未来10年内,中国还需要约万名护士。以护理行业的一个细分职业“护理员”为例,目前,我国失智失能老人超万,持证上岗的人员还不到30万,发达国家比例则高的多,即便如此还经常被诟病人手不够。一个有多年护理经验的护理员,熟悉照护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能够快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这份工作不仅不会随着年华老去,反而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薪水也会水涨船高,妥妥的“滚雪球型”职业。更重要的是自己受益,因为父母会老,身边的朋友会老,自己也会老。

不仅国内缺医护人员,国外也异常的紧俏,年美国劳工部发布了未来十年增长速度最快的职业列表:前10位中有9种是和医护相关的行业,家庭保健、个人护理职业更是高举榜首,未来10年这些工作的岗位数量预计可增长40%左右。

正是因为这种“技能型”的工作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北京市年开始允许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申请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这短短的一行字意味着很多个在京务工人员家庭的命运转折,“户籍歧视”以及与户籍相关的教育问题是所有中国人都绕不开的话题。

北京作为首都,坐拥无可比拟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自然处在“歧视链”的顶端,但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无法逾越的”天堑“,在强大的市场供需力量面前,也出现了一条道路。只要能洞察到时代的风口,坐上趋势的快车,一个普通资质的农民工子弟也能找到自己人生那条长长的坡道,滚动职业和财富的”雪球“。

三、康复护理师的春天

到年,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是有一些基本规律可遵循的。

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12%,距离深度老龄化社会只有一步之遥。同期,人均预期寿命将上升到77岁,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人均预期寿命更是会达到83岁以上。年,九零后开始步入而立之年,这一代人是严格遵守独生子女政策下的一代,他们结婚生子后的家庭属于典型的”42N“家庭(四个老人一对夫妻N个孩子)。

一对年轻夫妻肩负四位老人的养老及一到两个孩子的养育压力,他们将在工作、子女教育、父母养老问题的夹缝中生存。大量数据表明,在最后的七八年里,老年人是需要日常照护的。这些数字和事实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像幼儿园托儿所一样的社区养老、上门护理、陪伴医疗、病后康复等医疗服务需求将快速增长。有数据估算,我国需要康复服务的人口超过1亿,全国康复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计有四万人左右。

如果参照国际平均水准,结合我国2万家医疗机构的规模,康复治疗师的市场需求至少为30万人,巨大的人才缺口,就是普通人逆袭的机会。

医院是各大顶尖医学院毕业生的梦想之所,竞争绝对惨烈,医院康复科的大量年轻医生来自滨州医学院、蚌埠医学院等普通学校。他们大学没有毕业,就以实习生的身份”沪漂“”北漂“,因为康复治疗人才的极度紧缺,他们的梦想得以实现。

小结: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往往愿意为有形的产品付费,不愿意为无形的知识、技术、服务付费。人们为了买车、买苹果手机,可以“割肾”,看病时却总嫌贵,医生开一张单子就要花那么多钱。这不是中国人的观念陈旧,而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随着社会收入的上升,意味着消费者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从“使用”转向“服务”,从”有形”转向”无形”,对生命质量的要求,自然而然也上了新的台阶。医护服务的地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支付溢价将是未来的常态。

1
查看完整版本: 会择业才会积累财富